2024-02-23
2024-02-23
政治信仰黨員意識理論學習能力本領(lǐng)作用發(fā)揮紀律作風【6篇】
2024-02-23
2024-02-23
2024-02-23
【628568.com--實用資料】
《吶喊》自序 [1] ,是現(xiàn)代文學家魯迅為自己的小說集《吶喊》寫的序言。作于1922年12月3日北京。這篇序文,勾勒出了作者前期思想的發(fā)展脈絡(luò),同時對游蕩在當時背景中的自弦靈魂進行了深入的剖析。以下是我能網(wǎng)小編為大家?guī)淼年P(guān)于吶喊自序,以供大家參考!《〈吶喊〉自序》是魯迅作品中一篇十分重要的作品。我們要理解魯迅憂憤深廣的思想和簡括鮮明的藝術(shù)風格,都應(yīng)該從這篇序文入手。
這篇序文,勾勒出了作者前期思想的發(fā)展脈絡(luò),同時對游蕩在當時背景中的自我靈魂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因之,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作者突出了在表達自我感受過程中素樸、簡括而又豐富、深厚的藝術(shù)個性。
述說過去的事情,容易失之流散。而在這篇序文里,自己的故事、遭遇,被作者緊緊抓住。“醫(yī)病”這一問題,成了作者用于表述過去的一個基本線索。首先是為父親買藥醫(yī)病,結(jié)果,“我的父親終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接著是上日本的醫(yī)學專門學校學醫(yī),決心“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但作者看到的`“一樣是強壯的體格,而顯出麻木的神情”的一群中國看客。作者從這群看客的身上,看到的不再是身體的疾病,而是精神上的病癥。作者由關(guān)注身體的病痛到關(guān)注精神的病痛,展示了作者思想發(fā)展的進程。同時,從藝術(shù)表現(xiàn)上,作者思想的這種轉(zhuǎn)化,又僅僅是通過對并不曾為他人所注重的幾則小事的表述來實現(xiàn)的,這顯示出作者準確、精到的把握能力。
魯迅顯然意識到,要救治精神上的病痛,是多么的不易。他所走入的必將是一條寂寞孤單的路途。在序文里,作者不回避自己曾有的猶疑和孤寂,體現(xiàn)出了坦蕩率直的藝術(shù)品格。而作為一篇序文,作品又恰當?shù)靥崾玖怂砸餍≌f的緣由:“鐵屋子”作為作者對傳統(tǒng)中國社會的象征,它既顯現(xiàn)了魯迅深居其中的寂寞孤苦,同時也昭示了作者要領(lǐng)著國人從精神上走出它的決心。于是,“吶喊”就成為作者從深寂孤苦中所噴射出的一腔激情孤憤。
通看這篇序文,我們體會到,作者的用筆素樸、簡括,不事鋪排。這種筆觸,與他深沉冷峻的思想桴鼓相應(yīng);同時作者的素樸、簡括,并不意味著作者思路的單調(diào)、狹促。我們還看到,作者在描述生活瑣事的同時,總是把他的筆觸,抵向我們的心靈和精神。至今,這篇序文仍以它簡括深思的藝術(shù)個性和觸目驚心的思想,給人們以強大的感召力。
《吶喊》是魯迅的第一部小說集。本文是他為這部小說集寫的序言。本文回顧了作者從19世紀末到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的生活和思想的經(jīng)歷,說明了《吶喊》的創(chuàng)作緣由。這篇序言是了解魯迅思想、人格和創(chuàng)作的重要文獻。
課文可分三部分:
一、文章總起。
二、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即年輕時做的兩個11夢”;
三、從事小說創(chuàng)作的過程和給小說集起名《吶喊》的來由。
第一段是文章總起,概述了全文的中心意思。值得注意的是,本文既然名曰《<吶喊)自序》,讀者會認為作者將主要以《吶喊》為話題。但作者從青年時代的“夢”寫起。為了寫這兩個“夢”,又從小時候?qū)懫?。按生活和思想的發(fā)展歷程來寫,自然歸結(jié)到Qp內(nèi)喊》的創(chuàng)作和命名的來由。從這里可以看出,“年青時候也曾經(jīng)做過許多夢”和“《吶喊》的來由”這兩部分之間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就本文的寫作動機而論,“《吶喊》的來由”是“近因”,述“夢”是遠因。這樣寫,就使文章內(nèi)容豐富,同時又線索分明、主題鮮明集中。
課文第二部分的要點可以概括為“述‘夢”,二字。作者述說了自已的青年時代的兩個主要的“夢”:先是立志學醫(yī),期望平時治病救人,戰(zhàn)時從軍報國,同時促進國人對于維新的信仰;后來棄醫(yī)從文,想通過提倡文藝運動來改變麻木愚昧的國民的精神。這些美好的“夢想”終歸幻滅。但從追求“夢想”中體現(xiàn)出來的“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卻是光彩奪目的。
在這一部分中,描畫思想軌跡與敘述生活經(jīng)歷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描畫思想軌跡是主要的寫作目的,但思想軌跡是以生活經(jīng)歷為依托的,因此不能不敘述生活經(jīng)歷。
課文第三部分的要點如前所迷:“《吶喊》的來由”。這“來由”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擺脫孤寂悲沉,以小說的形式向黑暗的社會“吶喊”,點明小說集的總主題;一是給小說集起名“吶喊”的原因。這一部分與第二部分不同,從內(nèi)容上說,是對文題的直接解說,即回答“我是怎么做起小說來”的問題;從寫作方法上說,有故事措寫,有內(nèi)心獨白的穿插;從章法上說,是第二部分的發(fā)展,又在文末點明“又因為上面所鏡的緣由,便稱之為《吶喊》”,回應(yīng)了文章的開頭。
《<吶喊>自序》難句解析
“我們那時大抵帶些復(fù)古的傾向··…”
“復(fù)古”這個詞在“那時”(清末)有特殊的含義。魯迅在《隨感錄三十五》里說到“國粹”,有云:清末的愛國志士、大官“在這題目的背后,各各藏著別的意思。志士說保存國粹,是光復(fù)舊物的意思;大官說保存國粹,是教留學生不要剪去辮子的意思。”在這序文中“我們那時大抵帶些復(fù)古的傾向”是用來說明擬辦的雜志不用新語“新的生命”而用文言舊詞“新生”的原因;當然這個陳述是有戲言性質(zhì)的。
“……使我沉入于國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
這是寫由于從事文藝運動的“夢”破滅以后進入寂寞之中,因而“用了種種法,來麻醉自己的靈魂”。這“麻醉法”有二:一是“沉入于國民中”,也就是說在這一段時間(1906-1918)里不再談用文藝“改變他們的精神”,與國民一樣地寂寞;二是“回到古代去”,即下文所說的在S會館(北京的紹興會館)三間屋(補樹書屋)“鈔古碑”。
“希望是在于將來,決不能以我之必無的 證明,來折服了他之所謂可有”
這里的“必無”是為了與“可有”相對的過甚其辭的說法。
魯迅一向不曾以為希望“必無”。是的,他確實有過失望的經(jīng)驗:“我那時對于‘文學革命’其實并沒有怎樣的熱情。見過二次革命,見過袁世凱稱帝,張勛復(fù)辟,看來看去,就看得懷疑起來,于是失望,頹唐得很了“…不過我卻又懷疑于自己的失望,因為我所見過的人們,事件,是有限得很的”。正如《故鄉(xiāng)》里所說:“我想:希望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在序文中,就是這樣的意思:“說到希望,卻是不能抹殺的”。
正是這想頭,給了他提筆的力量。如果真以為“必無”那就不會答應(yīng)金心異(錢玄同)替《新青年》寫稿了。
“我的小說和藝術(shù)的距離之遠,也就可想而知”
這不只是謙說自己的小說不足以稱為藝術(shù),而且更主要是說,“我也并沒有將小說抬進‘文苑,里的意思,不過想利用他的力量,來改良社會。”正因為如此,所以下文有云:“今日還蒙著小說的名,甚而至于且有成集的機會,無論如何總不能說是一件僥幸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