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31
2022-10-31
2022-10-31
2022-10-31
2024-12-07
【628568.com--導(dǎo)游詞】
沈陽故宮,又稱盛京皇宮,位于遼寧省沈陽市沈河區(qū),為清朝初期的皇宮。沈陽故宮始建于清太祖天命十年(1625年),建成于清崇德元年(1636年)。下面是共贏教育網(wǎng)為大家?guī)淼倪|寧沈陽故宮景點導(dǎo)游詞三篇,希望能幫助到大家!尊敬的各位考官你們好,我已經(jīng)準備好了,請問可以開始了嗎?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非常歡迎大家來到遼寧省沈陽故宮參觀游覽,我是大家的導(dǎo)游,很榮幸為各位提供服務(wù),接下來請由我為大家進行講解。
我們此次游覽的景點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國家4A級景區(qū)、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沈陽故宮。故宮,顧名思義就是舊時宮殿,沈陽故宮始建于后金(努爾哈赤建立政權(quán)之初國號為金,史稱后金)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先后經(jīng)過三次大規(guī)模建設(shè),形成了東中西三路格局。其中東路為老罕王努爾哈赤進沈陽以后修建;中路為努爾哈赤的兒子清太宗皇太極繼位以后興建;西路則為清朝中期乾隆皇帝東巡和為了安放《四庫全書》而修建。全部建筑70余座,300余間,組成20多組院落。作為我國現(xiàn)存保存最完好的兩座宮殿之一,與北京故宮遙相呼應(yīng),卻又有著與北京故宮截然不同的建筑風(fēng)格和格局樣式。那么我們今天就來領(lǐng)略一下昔日皇宮的風(fēng)采。
?。ü蕦m門前)我們現(xiàn)在所在的位置是故宮門前,東西各有一座牌坊。東邊為文德坊,西邊為武功坊。老沈陽人俗稱為“東華門”和“西華門”。古時候大臣上朝之時從東華門入朝。
在崇政殿前的東西兩側(cè)分別為“飛龍閣”和“翔鳳閣”。“飛龍閣”和“翔鳳閣”主要是為皇帝藏珍納寶的。許多珍貴的文物都藏于此間。“飛龍閣”和“翔鳳閣”后面分別是用于存瓷器的東七間樓和存放書籍墨刻的西七間樓。
按照中國人的傳統(tǒng)習(xí)慣“左高右低”,在清寧宮左右兩側(cè)按照地位級別分別是:關(guān)雎宮、麟趾宮、衍慶宮、永福宮。我們下面逐一參觀。關(guān)雎宮就是皇太極一生中最寵愛的宸妃——海蘭珠,宸妃是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宰桑之女,也是中宮皇后哲哲的親侄女。海蘭珠嫁皇太極時已經(jīng)26歲,崇德元年皇太極冊封后妃時,海蘭珠后來者居上,被封為東宮大福晉,并把其居住宮室命名為“關(guān)雎宮”。“關(guān)雎”一詞源于《詩經(jīng)》首篇“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詩句,這是一首千古愛情絕唱,把內(nèi)涵這樣豐富的名字賦予了海蘭珠所住的宮室,足見皇太極對海蘭珠的特殊感情。崇德二年七月,宸妃生皇八子,皇太極非常高興,并在大政殿頒詔大赦天下,皇太極這一不尋常的舉動,足以證明對該皇子寵愛有加,可惜這位小皇子來到世上僅七個月,就不幸夭折了。宸妃無法承受這一痛苦的打擊,每日郁郁寡歡,積郁成疾,崇德六年病逝。當時皇太極正在邊外重鎮(zhèn)錦州與明朝作戰(zhàn),聞訊后馬不停蹄奔回盛京,可還是沒有看到宸妃最后一眼,他悲不自勝,一路奔進關(guān)雎宮愛妃的靈柩前“悲涕不止”,并下令以國喪的規(guī)格從厚殯葬,同時下旨追封謚號為“敏惠恭和元妃”,使海蘭珠成為有清一代獲謚號字數(shù)最多的妃子。此后,皇太極一直生活在懷念宸妃而無法釋懷的狀態(tài)中,并結(jié)束了他四十余年的戎馬生涯,再也沒有重返戰(zhàn)場,他常常睹物思人,每次外出圍獵路過宸妃的墓地,皇太極都要憑吊一番,痛哭一場。
衍慶宮又稱為次東宮,是皇太極淑妃巴特瑪璪的寢宮,衍慶是福慶長久之意。淑妃也來自阿巴垓部,為林丹汗竇土門福晉,林丹汗死后,與部眾歸順皇太極,崇德元年冊封為衍慶宮淑妃。其女,被皇太極嫁給多爾袞為妻,是多爾袞十位妻妾中六位蒙古族妻妾之一。
我們最后來看看皇太極——后四妃中地位最低的永福宮。永福宮位居五宮之末也稱次西宮,是皇太極后妃中名氣最大的莊妃居住的宮室。莊妃本名布木布泰,是蒙古科爾沁貝勒宰桑之女,崇德元年皇太極冊封后妃時,年齡最小的布木布泰被尊為次西宮側(cè)福晉。如論對清政權(quán)的鞏固發(fā)展與影響,莊妃的作用遠遠超過了其她四位后妃,被后人評價為清朝歷史上最有作為的后妃。莊妃是中宮皇后哲哲的親侄女,東宮宸妃海蘭珠的親妹妹,三人同出于蒙古科爾沁部。努爾哈赤最初打天下的蒙古科爾沁部落是他最強勁的對手之一。多次征戰(zhàn)互有勝負,努爾哈赤覺得繼續(xù)打下去沒有好處,于是決定聯(lián)合蒙古科爾沁部,雙方一拍即合。于是最原始、最有效的方法聯(lián)姻被廣泛的使用。當時還是皇子的皇太極和科爾沁部的哲哲成了親。聯(lián)姻最重要的就是要留下一個流淌著兩個家族血液的男性后代?;屎笳苷軟]有完成這一使命。在老罕王努爾哈赤晚年,皇位爭奪激烈,四大皇子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都對皇位存有野心。但是皇太極的妻妾中始終沒有一個流淌有蒙古血液的兒子,這對他的政治地位很不利。他心急如焚。于是他跑到了科爾沁部想再找一個妻子,于是他選中了后來的莊妃布木布泰。年僅13歲的布木布泰嫁給皇太極,隨后的日子里布木布泰給皇太極生下了三個女兒。但是也沒有給皇太極生下一個兒子。皇太極繼位以后和蒙古聯(lián)姻的事始終纏繞在他的心頭。他又一次來到科爾沁部,娶了已經(jīng)26歲的宸妃海蘭珠。26歲在當時是一個比較大的年齡。有人說海蘭珠此時是一位寡婦,不管怎樣皇太極還是娶了海蘭珠。海蘭珠不負眾望生下了一個兒子,可惜的是七個月后皇子夭折。皇太極十分心痛,正值此時莊妃布木布泰給皇太極生下了一個兒子,皇太極十分高興,親自起名福臨,也就是后來的順治皇帝。
穿過后門,我們來到了故宮的“后苑”,也叫“御花園”。內(nèi)有碾房三間、磨房三間、倉房二十八間,涼亭一座等。二十八間倉房建于康熙年間,歸盛京內(nèi)務(wù)府管轄,用作存放當?shù)鼗是f交納的糧食,以備供給其所屬人丁口糧和做牲畜飼料。二十八間房中,有六間是通道門(稱“后宰門”),其余二十二間每間各一丈五尺左右,可盛放糧食六百倉石(約合六十萬斤)。碾房、磨房是為后宮皇帝及其后宮制作食物之用。從歷史記載中得知,乾隆年間以前,清寧宮院落中本沒有通往后面的門,因乾隆初次東巡前擬定要在清寧宮重開薩滿家祭,為便于給這項禮儀服務(wù)的人員出入宮區(qū),盛京地方官員特奏清皇帝批準,在清寧宮后墻西側(cè)新開一處“隨墻門”通往北面臺下,后來這座門便一直保留下來,至今猶存。
關(guān)于沈陽故宮的介紹就為大家講到這里,現(xiàn)在大家可以自由參觀一下,按照計劃的時間回到這里,祝大家玩得愉快,謝謝。
游客朋友們好,歡迎游覽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是中國現(xiàn)存兩座古代帝王宮殿之一,也是舉世僅存的滿族風(fēng)格建筑群,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2004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沈陽故宮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沈陽故宮位于沈陽老城區(qū)中心,即沈河區(qū)沈陽路。初建時叫“盛京宮闕”,清遷都北京后又稱“陪都宮殿”、“留都宮殿”,并被尊為“國初圣跡”。它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建成于崇德元年(1636年),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營造和使用過的宮殿。
清世祖福臨也在這里繼位稱帝,改元“順治”,并于當年入關(guān),統(tǒng)治全中國。清王朝入主中原后,康熙、乾隆、嘉慶、道光等皇帝先后10次“東巡”盛京祭祖,都到此“恭瞻”,或駐蹕處理朝政和舉行盛大慶典,并有所改建。
沈陽故宮是清王朝定鼎中原前在東北地區(qū)的統(tǒng)治中心,也是清統(tǒng)一全國后在東北地區(qū)的政治和經(jīng)濟中心。
沈陽故宮現(xiàn)占地面積6萬多平方米,分為東路、中路和西路三部分。東路建筑為努爾哈赤時期所建,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中路建筑,主要是皇太極時期所建,曾演繹過許多的歷史故事;西路建筑,建于清乾隆年間,以儲藏《四庫全書》而聞名。
接下來,我們按照時間順序自東向西游覽。
一、沈陽故宮東路建筑
沈陽故宮東路建筑主要包括大政殿和十王亭。從建筑形式上看,它們都是“亭子式”建筑,好像十一座“帳殿”依次排列在寬闊的廣場中。這種建筑形式脫胎于女真戎馬生涯中的帳殿,是游牧民族“帳殿制”在皇宮建筑上的反映。
從建筑布局上看,大政殿居中,兩旁分列10個亭子,從北向南,呈八字形展開,在視覺上使大政殿更為深遠,這種空間的處理方式在中國宮殿中僅此一例。
這種把汗王聽政的大殿與八旗王公大臣后朝議事的亭子建在一起的格局,正是努爾哈赤崛起之初實行軍政合一的八旗制度所決定的,反映了努爾哈赤晚年一汗獨尊、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歷史風(fēng)貌。
1、大政殿
大政殿俗稱“八角殿”,外高18米,是一座八角重檐攢尖頂“亭子式”建筑,下面約有1.5高的須彌座式臺基,周圍繞以青石圍欄,欄上有各種精美的雕刻。其東南西北四面都有“踏跺”伸出,南面最大,并有“御路”聯(lián)通平地。
殿身八面均由“斧頭眼”式木隔扇們組成,不砌磚石,可以任意開啟,周圍出廊有朱漆圓柱18根,正門兩柱子上盤繞著栩栩如生的金龍,昂首舞爪,雙雙朝向懸于梁上正中的一顆紅光熠熠的火焰寶珠,造型極為豐富。
殿頂是黃琉璃瓦鑲綠剪邊,重檐上下各有8條五彩琉璃脊背,即體現(xiàn)了滿足對鮮艷色彩的熱愛,又象征著滿足從森林草原上的崛起。
殿頂正中為寶瓶火焰珠攢尖頂,寶瓶為佛教法器,被視為神之圣物?;鹧鎸氈闉槿缫庵椋瑩?jù)說得此珠者可滿足各種欲望。攢尖頂體現(xiàn)了“殿帳”風(fēng)格,反映了清初政權(quán)剛剛建立時的觀念意識。8條垂脊上各站著一個蒙古力士,面?zhèn)葘?ldquo;寶頂”,腿略彎曲,兩臂前后分開,側(cè)身牽引,象征“八方歸一”。
大政殿內(nèi)這8根彩繪云龍的紅色巨柱頂天離地,支撐殿頂,中間是皇帝御用的九龍金漆寶座屏風(fēng)。上方這塊“泰交景運”的匾額,為乾隆皇帝御筆,兩旁的橙聯(lián)有6米長,寫的是“神圣相承,恍睹開國宏猷,一心一德;子孫是守,長懷紹庭永祚,卜世卜年。”這是一副為清王朝歌頌功德的楹聯(lián),意在警示其后代永葆大清江山國運綿長。
屋頂上是騰飛的金龍彩鳳,正中最高處為圓形木雕金漆祥龍藻井,周圍是梵文天花彩畫裝飾,靠里側(cè)為萬福、萬祿、萬壽、萬喜8個篆書漢字圖案,為這座殿堂增加了增添了吉祥、神圣的氣氛。
大政殿作為17世紀初的建筑杰作,融匯了滿、漢、蒙、藏等多民族建筑藝術(shù)風(fēng)格,是沈陽故宮最著名的建筑之一。
2、十王亭
十王亭,又稱“八旗亭”,在廣場兩側(cè)呈八字形排開,每邊5個。從北至南,東邊為左翼王亭、鑲黃旗亭、正白旗亭、鑲白旗亭、正藍旗亭;西邊為右翼王亭、正黃旗亭、正紅旗亭、鑲紅旗亭、鑲藍旗亭。
左右翼王亭是當時左右兩翼王爺辦公的地方。八旗亭是八旗旗主辦公的地方,也是在大政殿舉行朝會和典禮時各旗官員的集結(jié)之處。他們之間的主要區(qū)別之處是左右翼王是從事政的,而八旗旗主是從事軍事的。
這種建筑形式是以八旗制度為核心的軍政體制在宮殿建筑上的反映。八旗制度是政治、軍事合二為一的組織形式,是當時國家制度的基本組成部分?;实蹖业闹卫碇饕ㄟ^八旗來實現(xiàn),遇有重要事情必須與八旗旗主商量決定,可見八旗在清入關(guān)前國家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沈陽故宮中路建筑
沈陽故宮中路建筑自成體系,共有三進院落。由南至北依次是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清寧宮。它們都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兩側(cè)還有一些對稱式的附屬建筑。這些建筑雖然保持了滿足的建筑特色,但受漢族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十分明顯,是漢滿等多民族建筑藝術(shù)的融匯,并真實的記錄了皇太極時期波瀾壯闊的歷史風(fēng)云。
1、第一進院落
第一進院落,南有大清門,北有崇政殿,東有飛龍閣,東七間樓,西有翔鳳閣,西七間樓。飛龍閣、翔鳳閣都是二層,為五間硬山式建筑,里面陳列著乾隆東巡時帶到沈陽故宮的樂器。
?。?)大清門
大清門,俗稱午門,也就是沈陽故宮的正門,為五間硬山式建筑,是當時文武群臣候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皇太極接受群臣謝恩之處。按規(guī)定,文武群臣候朝時,只能站在門內(nèi)和門南,東西對面而立,而不允許“背闕”(背向北)或“面闕”(面向北)。當官員們升遷、調(diào)任或是獲罪恩免時,都要到這里向門北的崇政殿叩謝天恩。
?。?)崇政殿
崇政殿,原名“正殿”,俗稱“金鑾殿”,崇德元年(1636年)定名為“崇政殿”,是沈陽故宮中路最重要的建筑。它建于后金天聰年間(1627-1636年),是清太宗皇太極日常處理軍政要務(wù)、接見外國使臣和邊疆少數(shù)民族代表的地方。
這里曾發(fā)生過許多重大歷史事件,1636年(天聰十年),皇太極在這里舉行登基大典,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順治元年)清遷都北京后,歷代皇帝東巡駐蹕期間都在這里舉行慶典。
崇政殿為五間硬山式建筑,南北辟有隔扇口,前后出廊,圍以石雕欄桿。它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殿頂?shù)狞S色琉璃瓦綠剪邊,殿脊等處的五彩琉璃掛件。這些裝飾把整個大殿裝點的莊嚴、高貴、肅穆,十分悅目,非常壯觀。
崇政殿建筑的另一個獨具匠心之處,是前后12根外檐柱上端的抱頭梁部位做成龍形,龍首從柱頭探出,龍身則穿過廊間直通殿內(nèi),兩兩相對,姿態(tài)生動,仿佛群龍從大殿飛騰而出,具有結(jié)構(gòu)和裝飾的雙重功能,設(shè)計的十分巧妙。
殿內(nèi)頂棚為“徹上明造”,梁架全部是彩繪,給人以古樸、典雅之感。殿內(nèi)正中的堂陛前,為金龍盤柱,姿態(tài)生動,與大政殿前的蟠龍首位相反,避免了裝飾上的重復(fù)與雷同。
現(xiàn)在殿內(nèi)的陳設(shè)是按照乾隆皇帝東巡時的面貌設(shè)置的,帖金雕龍扇面大屏風(fēng)和金龍寶座,是皇權(quán)至高無上的象征,太平有象,是象征太平吉祥的裝飾品,角端鼎式香爐,是燒香用以調(diào)節(jié)空氣的,鶴式燭臺是點蠟燭照明用的。
殿外月臺上東南角有日晷,它是利用太陽的投影和地球自轉(zhuǎn)的原理,借指針所產(chǎn)生陰影的位置來顯示時間的。西南角有嘉量亭,它是我國古代的標準量器,含有統(tǒng)一度量衡的意義,象征國家的統(tǒng)一和強盛。月臺上還設(shè)有四口大缸,都盛滿清水以防火災(zāi),古代稱它們是“門海”,象征缸中水多似海,可鎮(zhèn)火災(zāi),故又稱“吉祥缸”。因為北方天氣寒冷,所以沒到冬天要給缸船上棉衣,并在缸底點燃炭火,以防冰凍。
2、第二進院落
第二進院落,位于崇政殿后部,為鳳凰樓的前庭,處于前朝后寢的中間,是一個過渡性的院落。院落的東面是師善齋、日華樓,西面是協(xié)中齋、霞綺樓,都為硬山式建筑,青步瓦頂,前有出廊。其中的師善齋和協(xié)中齋是皇帝東巡時的書房和寢所。
?。?)鳳凰樓
鳳凰樓,建在3.8米高的青磚臺基上,是一座三層歇山式建筑,原名叫翔鳳樓,是皇太極休息、宴會和讀書之所。清入關(guān)后用以存放帝王畫像、行樂圖及清初皇帝玉璽??滴醵辏?681年)重修,乾隆八年(1743年)改成今名。
鳳凰樓正門上方懸掛的“紫氣東來”金字橫匾,是乾隆皇帝御筆,意思是大清朝國力強盛的福氣是從東方盛京而來,表達了清代皇帝對先祖創(chuàng)業(yè)之地的頂禮膜拜。下層的門洞是連接臺上臺下的通道,鳳凰樓既是后宮的大門,又是當時盛京城的最高建筑,所以有“鳳樓曉日”、“鳳樓觀塔”等傳稱,并被列為盛京八大景之一。
3、第三進院落
第三進院落,南起鳳凰樓,北至清寧宮,東西各有二宮,是一組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建筑,這里是皇太極的后宮,為皇太極和后妃們的住所。
整個后宮建在高臺之上,并高于前朝的宮殿。這種“宮高殿低”的特色反映了滿族的傳統(tǒng)和習(xí)慣。滿族先人曾是一個以游獵為主的山地民族,常年生活在山林之中,逐漸形成了代代則高而居、把山寨首領(lǐng)的住宅建在地勢最高處的生活習(xí)慣。因此,沈陽雖地處平原,但仍用人工堆砌高臺,在高臺上建寢宮。
另外,清入關(guān)前,后金政權(quán)一直處于烽火硝煙的戰(zhàn)亂年代,滿族作為一個弱小民族在其發(fā)展過程中受到的威脅,使他們不論在心里上還是現(xiàn)實中都必須時刻保持警惕,而后宮建在高處,隨時可以登高遠眺,起到防御作用。
?。?)清寧宮
清寧宮,原名“正宮”,為五間硬山式建筑,是沈陽故宮最具滿足住宅特色的建筑。
東一間是皇太極和孝莊文皇后博爾吉特氏的寢宮,稱“暖閣”,寢宮分為南北兩室,各有火炕,又稱“龍床”。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就在南炕“無疾端坐而終”,終年52歲,后葬于昭陵。東側(cè)第二間的北窗下設(shè)兩口大鍋,南宮門旁設(shè)一口鍋,是祭祀時煮肉和燒炕用的。
西側(cè)三間通連北西南三面搭成相連的環(huán)炕,稱為“萬字炕”,是帝后日常隱居及會見、宴請親眷的廳堂。
西四間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用途,就是作為宮內(nèi)舉行薩滿教祭祀的“神堂”。薩滿教是一種以信奉“萬物有靈”為特點的原始宗教,也是過去滿足民間普遍流行的一種信仰習(xí)俗。
?。?)索倫桿
索倫桿在清寧宮正門前的庭院南端,滿族人稱之為“神桿”。木桿下方上圓,底部鑲有石座,頂端安有錫斗,全部用紅漆涂染。它是滿族人用來祭天的,祭天時在錫斗里放上五谷雜糧或豬雜碎,以敬烏鴉。這反映了滿足薩滿教的靈禽崇拜觀念。
?。?)東西配宮
清寧宮兩側(cè)的東西配宮,都是皇太極和妃子們的居住之所。東配宮有關(guān)雎宮、衍慶宮,西配宮有麟趾宮和永福宮,每宮5間,建筑風(fēng)格與清寧宮相同,只是體諒和裝飾等級略低。
四宮中以永福宮最為著名,崇德三年(1638年),清世祖福臨就出生在永福宮。崇德八年(1643年),6歲的福臨走出了永福宮開始了皇帝的生涯。第二年,清軍入關(guān),福臨成為清王朝統(tǒng)治全國的第一個皇帝。
?。?)煙囪
這個平地而起的煙囪,是沈陽故宮里唯一的一個煙囪。它不是附建于山墻之上,而是在離墻不遠的地方建起,好像一座小塔。當年設(shè)計這個煙囪時,頗費一番心思,工匠們將宮內(nèi)的地下挖空修成地溝,上面蓋方磚,叫火地,又在室外修有燒火的灶門,所以宮內(nèi)即取了暖,又不受煙熏,由此可以充分體會到滿足建筑的精妙之處。
宮內(nèi)把這種挖有地下火道的房子稱之為暖閣,清寧宮的冬暖閣就是這種結(jié)構(gòu)。因為皇宮只有這一個煙囪,所以皇太極下旨,盛京城內(nèi)所有煙囪都不得高于它,這就叫大清朝一統(tǒng)天下,這里取的是“統(tǒng)”的諧音。
三、沈陽故宮西路建筑
沈陽故宮西路建筑,是為了適應(yīng)皇帝東巡時的需要而增設(shè)的一組建筑,套院相接,多而不亂,是文化氣息較濃之處。
文溯閣,建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至乾隆四十八年,為西路建筑中的主體建筑,是仿照明代浙江寧波大藏書家范欽的“天一閣”修建的,專門收藏乾隆時期編纂的大型圖書《四庫全書》,也是全國存放《四庫全書》的著名閣樓之一。
閣名是乾隆皇帝欽定的,因其位于“祖宗發(fā)祥之地”盛京,所以取“溯源求本”之意,命名為文溯閣?!端膸烊珪饭?部,其中1部當年就存放在文溯閣,后因戰(zhàn)備考慮將其移交到甘肅省圖書館保存。
文溯閣也是硬山式建筑,面闊6間,從外面看是重檐2層,從里面看則是3層,明顯帶有江南建筑的風(fēng)格樣式。與其他建筑不同,文溯閣頂蓋用的是黑琉璃瓦綠剪邊,這在沈陽故宮建中是獨一無二的。
根據(jù)五行八卦之說,黑是代表水,書最忌火,以黑瓦為頂象征著以水克火之意。此外,文溯閣的所有門窗都漆為綠色,外檐彩畫也已藍綠白相間的冷色調(diào)為主,梁枋間彩繪“白馬獻書”圖案,給人以古雅清新之感。
閣內(nèi)還懸有乾隆手書的對聯(lián)“古今并入含茹,萬象滄溟控大本,禮樂仰承基緒,三江天漢導(dǎo)洪瀾”。
文溯閣東有方形碑亭1座,內(nèi)立石碑一塊。正面刻有乾隆帝撰寫的《御制文溯閣碑記》,背面刻有乾隆撰寫的《宋孝宗論》。碑文詳細記錄了建閣經(jīng)過和《四庫全書》的收藏情況。
文溯閣后為仰熙齋,是皇帝讀書之所。閣前宮門外有嘉蔭堂,左右有出廊,南面有戲臺,是乾隆、嘉慶時期皇帝東巡賞戲的場所。
各位游客朋友,今天的游覽就到此結(jié)束了,謝謝大家!
尊敬的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很榮幸陪同各位游覽沈陽故宮。沈陽故宮是中國現(xiàn)存兩座古代帝王宮殿之一,也是舉世僅存的滿族風(fēng)格宮殿建筑群,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1961年,國務(wù)院公布沈陽故宮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7月1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沈陽故宮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沈陽故宮位于沈陽老城中心,即沈河區(qū)沈陽路。
初建時叫“盛京宮惋,清遷都北京后又稱”“陪都宮殿”、”留都宮殿”,并被尊為”國初圣跡”。它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建成于清崇德元年(1636年),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極營建和使用過的宮殿。清世祖福臨也在這里繼位稱帝,改元”順治”,并于當年入關(guān),統(tǒng)治全中國。清王朝入主中原后,康熙、乾隆、嘉慶、道光等皇帝曾先后11次“東巡”盛京祭祖,都到此“恭瞻”,或駐蹕處理朝政和舉行盛大慶典,并有所擴建。沈陽故宮是清王朝定鼎中原前在東北地區(qū)的統(tǒng)治中心,也是清統(tǒng)一全國后東北地區(qū)的政治和經(jīng)濟中心。今天,故宮占地面積6萬多平方米,各式建筑90余座,房屋300多間,是我國現(xiàn)存的僅次于北京故宮的最完整的皇宮建筑。
沈陽故宮按其自然布局和建筑先后,可分為三路,即東路、中路、西路。東路建筑以大政殿為主體,輔以十王亭及鑾駕庫,是故宮的早期建筑,為清太祖努爾哈赤時期所建;中路建筑就是人們常說的大內(nèi)宮闕,以崇政殿為主體,包括大清門、鳳凰樓、清寧宮等建筑,主要為清太宗皇太極時期所建;西路建筑以文溯閣為主體,包括戲臺、嘉蔭堂和仰熙齋等,建于清乾隆年間,即1781年至1782年。嘉慶時期,沈陽故宮又有部分增建和擴建,以后經(jīng)屢次維修,始成今日之規(guī)模,現(xiàn)已辟為沈陽故宮博物院。好,大家請跟我一起走進這座金碧輝煌的宮殿。
【中路】
我們首先參觀中路建筑。中路建筑自成體系,三進院落,由南至北依次是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清寧宮,它們都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兩側(cè)還有一些對稱式的附屬建筑。這些建筑雖然保持了滿族建筑的特色,但受漢族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影響十分明顯,是滿、漢等多民族建筑藝術(shù)的融匯,并真實地記錄了皇太極時期波瀾壯闊的歷史風(fēng)云。
我們現(xiàn)在所在的位置是大清門,也就是故宮的正門,俗稱午門,五間硬山式建筑,是當時文武群臣候朝的地方,也是清太宗皇太極接受群臣謝恩之處。按規(guī)定,文武群臣候朝時,只能站在門內(nèi)或門南,東西對面而立,而不許“背惋”(背向北)或“面闕”(臉朝北);當官員們升遷調(diào)任或者是獲罪恩免時,都要到這里遙向門北的祟政殿叩謝“天恩”。當年,明朝著名將領(lǐng)洪承疇、祖大壽等降清后,就是跪在大清門前謝罪請降,候旨傳召,受到皇太極的接見。
大家請跟我來,這就是故宮中路的一進院落。正中是崇政殿,東有“飛龍閣”、“東七間樓”,西有“翔鳳閣”、“西七間樓”。飛龍閣、翔鳳閣都是二層,為五間九檁硬山式建筑,里面陳列著乾隆東巡時帶到故宮的樂器,陳列分為三組,即丹陛大樂、中和韶樂和鹵簿樂。
我們看到的東面的那個院落是“祖廟”,它是愛新覺羅家族祭祖祖先的地方。因為是“天子”的祖廟,所以也稱“太廟”。請前行幾步,面前這座金碧輝煌的宮殿就是崇政殿,也叫“正殿”,我們常稱它為“金孿殿"。它建于后金天聰六年(1632年),崇德元年定名為"崇政殿",是清太宗皇太極日常處理軍政要務(wù)、接見外國使臣和邊疆少數(shù)民族代表的地方。
這里曾經(jīng)發(fā)生過許多重大歷史事件。1636年皇太極的登基大典就是在這里舉行的,并把國號由“金”改為“大清”。1644年清遷都北京后,歷代皇帝東巡時都是在這里臨朝聽政。我們走過去看一看。祟政殿為五間九檁硬山式建筑,南北辟有隔扇門,前后出廊,圍以石雕欄桿。大家請往上看,崇政殿的外觀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殿頂?shù)狞S琉璃瓦綠剪邊,是墀頭、搏風(fēng)、螭吻、山頂、殿脊等處的五彩琉璃構(gòu)件,以及浮雕的各色行龍和奇花瑞獸,它們把整個大殿裝點得莊嚴、高貴、肅穆、富麗,十分悅目,非常壯觀。這種裝飾形式還使用在殿前的大清門和殿兩側(cè)的左有翊門,反映出設(shè)計者盡力使皇宮殿廷主要建筑絢麗華貴的審美心理,這也是沈陽故宮的建筑特色之一。
崇政殿建筑的另一個獨具匠心之處,是前后12根外檐柱上端的抱頭梁部位做成龍形,龍首從柱頭探出,兩兩相對;而龍身則穿過廊間直通殿內(nèi),彷佛群龍從大殿飛騰而出,極具裝飾效果。此外,方形的檐柱、覆蓮式的柱礎(chǔ)石、殿門上方蓮花如意蜂窩狀的木裝修、柱頂?shù)墨F面紋飾等,與大政殿的同類裝飾一樣,都來源于藏傳佛教的建筑藝術(shù),體現(xiàn)出了多民族的建筑藝術(shù)風(fēng)格。
我們來看看祟政殿里面?,F(xiàn)在的格局是乾隆皇帝東巡時的面貌。殿內(nèi)頂棚為“徹上明造”,沒有裝飾天花,椽間繪滿飛云流水,梁架上全部是“和璽彩繪”,給人以古樸典雅之感。殿內(nèi)明堂設(shè)有堂陛,前為金龍蟠柱,柱后有貼金雕龍扇面大屏風(fēng)和金龍寶座,寶座兩側(cè)有鼎式香爐、軒轅鏡和太平有象等裝飾之物。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位置是殿前的大月臺。臺東南角有“日晷”,它是利用太陽的投影和地球自轉(zhuǎn)的原理,借指針所生陰影的位置來顯示時間;西南有“嘉量亭”,是我國古代的標準量器,含有統(tǒng)一度量衡的意義,象征國家統(tǒng)一和強盛。月臺上還設(shè)有四口大缸,都盛滿清水以防火災(zāi),古代稱它是“門海”,象征缸中水多似海,可鎮(zhèn)火災(zāi),所以又稱作“吉祥缸”。因為北方天氣寒冷,所以每到冬天要給缸穿上棉衣,并在缸底點燃炭火,用以防凍。
請各位走下大月臺。崇政殿的東西兩側(cè)還各有一組建筑群,俗稱“東所”和“西所”,都是乾隆十年(1745年)至乾隆十三年(1748年)建成。東所是清帝東巡盛京時皇太后居住的行宮,包括頤和殿、介祉宮,宮后另有敬典閣,是藏(玉牒)的地方。西所是皇帝東巡時辦理國政和居住之處,包括迪光殿、保極宮、繼思齋,宮后另有崇謨閣,是存放《清實錄》、《滿文老檔》等典籍的地方。
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故宮中路的二進院落。東面是師善齋、日華樓;西面是協(xié)中齋、霞綺樓,都為硬山式建筑,青布瓦頂,前有出廊,是一個過渡性院落。其中的師善齋和協(xié)中齋是皇帝東巡時皇子的書房和寢所。在古代宮殿建筑中經(jīng)常提到的“前朝后寢”,對少數(shù)民族滿族來說,到皇太極時期已初步形成。從大清門到鳳凰樓可以說是外朝,而由鳳凰樓到清寧宮便是皇帝起居生活和后妃居住的內(nèi)廷了,這與努爾哈赤時期的“宮”與“殿”分建兩處截然不同,反映了滿族在向漢族文化學(xué)習(xí)過程中有了明顯的質(zhì)的進步。眼前這座高大的建筑就是鳳凰樓,它與崇政殿同期建成,原名叫翔鳳樓,是皇太極休息、宴會和讀書之所。
清入關(guān)之后,曾用以存放帝王像、行樂圖及清初十寶??滴醵?1681年)重修,乾隆八年(1743年)改成今名。鳳凰樓建在約4米高的青磚臺基上,共三層,為三滴水歇山式建筑,每層深廣各三間,周圍有回廊。下層的門洞是連接臺上、臺下的通道。鳳凰樓既是后宮的大門,又是當時盛京城的最高建筑,所以有“鳳樓曉日”、“鳳樓觀塔”等傳稱,并被列為盛京八景之一。
請各位抬頭看,鳳凰樓正門上方懸掛著“紫氣東來”金字橫匾,這是乾隆皇帝的御筆,意思是大清朝國力強盛的福氣是從東方的盛京來的,表達了清代帝王對祖先創(chuàng)業(yè)之地的頂禮膜拜。關(guān)于“紫氣東來”,出自“老子過函谷關(guān)”的故事。傳說當年函谷關(guān)令尹喜夜夢次日清晨老子要路過函谷關(guān),于是非常驚喜。第二天天沒亮便清掃庭院,登上城樓,焚香相迎。不久,果然老子騎著青牛,在冉冉紫氣繚繞下,伴著仙樂來到此地,為他寫了“五千字文”,這便是道教圣典(道德經(jīng))。其實這是借道家語來說明北京的大清帝國是始于東方的盛京皇宮。請大家隨我上臺階,走進這故宮中路的第三進院落,一睹當年神秘的清帝后宮色彩!
各位游客,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這組典型的北方四合院建筑,便是皇太極和后妃們的生活區(qū)。正北面是清寧宮,清寧宮的兩側(cè)有東西配宮。清寧宮原叫“正宮”,是五間十一檁硬山式建筑,是沈陽故宮中最具滿族住宅特色的建筑。門開在東面第二間南面。東一間是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寢宮,稱“暖閣”;正中隔一間壁,把寢宮分為南北兩室,南北各有火炕,又稱“龍床”。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就在南炕“端坐無疾而終”,終年52歲,后葬于昭陵。西四間是舉行家祭的神堂及會見、宴請親眷的廳堂。北、西、南三面搭成相連的環(huán)炕,稱為“萬字炕”;東邊開門,形如口袋,稱為“口袋房”。清寧宮的煙囪在清寧宮后面,從地面壘起,略低于房脊,從正面看不見,非常有特點,一會兒再繞過去看。這就是口袋房、萬字炕、煙囪出在地面上”,反映了滿族民居獨特的建筑風(fēng)格。薩滿教是過去滿族民間普遍流行的一種原始信仰,人們通過祭祀祖先和神靈,祈禱消災(zāi)避禍,國泰民安。
清寧宮和滿族民居一樣,在西墻正中供奉神龕,前面擺放供品祭器。舉行祭祀時按例要殺豬獻神,參加者同吃“福肉”,門間北窗下的兩口大鍋就是煮肉用的。室內(nèi)還懸掛著當年乾隆、嘉慶、道光皇帝在此祭祖時題寫的匾額和詩句。除了在西屋殺生、祭神,還要在室外祭天。院內(nèi)東南角的這根朱紅色木桿就是祭天用的“索倫桿”,滿族人稱它為“神桿”。頂端有錫斗,里面放五谷雜糧或豬的雜碎,以敬烏鴉,這反映了滿族薩滿教的靈禽崇拜觀念,同時也和烏鴉救主的傳說有關(guān),想必大家都知道了。
清寧宮兩側(cè)是東西配宮,都是皇太極和妃子們的居住之所。東配宮有關(guān)雎宮、衍慶宮;西配宮有麟趾宮和永福宮。崇德三年(1638年),清世祖福臨就出生在永福宮。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二十六日,6歲的頑童福臨在乳娘和侍臣的扶持下,走出永福宮,下鳳凰樓高臺的石階,到崇政殿前登上龍輦,出大清門,再到大政殿舉行登基典禮,開始了做皇帝的生涯。
第二年,清軍入關(guān),福臨成為清王朝統(tǒng)治全國的第一個皇帝。值得一提的是,皇太極稱帝后冊封的五宮后妃全部來自蒙古草原,其中永福宮的莊妃是清世祖福臨的母親。這位科爾沁的蒙古女子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除了輔弼過夫君皇太極以外,尤以輔佐她的兒子福臨(順治帝)和孫子玄燁(康熙帝),成就了大清基業(yè),成為清初歷史上最有影響的女性杰出人物。在皇太極之前和之后,滿族皇室與蒙古部落的通婚一直不斷。
這不僅是因為滿、蒙兩個民族在生活習(xí)慣上有很多相似之處,更重要的是由于清朝崛起之初,鞏固滿蒙聯(lián)盟關(guān)系到國家的生死存亡。所以,清初帝王的婚姻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為清朝的逐步強大和發(fā)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參觀到這兒我們可能想到,在北京紫禁城里,前朝的“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都建在高大的臺基之上,而后妃們的生活區(qū)即乾清宮、坤寧宮卻相對低矮得多。沈陽故宮的建筑布局則與北京故宮恰恰相反,大政殿、崇政殿臺基都不足兩三米,而帝后寢宮卻居高臨下。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這是滿族的習(xí)俗。滿族先人曾是一個以游獵為主的山地民族,長年生活在山林之中,逐漸形成了代代相傳擇高而居、把山寨首領(lǐng)的住宅建在地勢最高處的生活習(xí)慣,因此沈陽雖然地處平原,但仍用人工堆砌高臺,在高臺上建寢宮。同時也是為了防御和安全的需要。清入關(guān)前,后金國家一直處于烽火硝煙的戰(zhàn)亂年代,滿族作為一個弱小的民族在其發(fā)展的過程中時時受到威脅,使他們不論在心理上或現(xiàn)實中都必須時刻保持高度的警惕,而后宮建在高處,隨時可以登高遠眺,全城景物可盡收眼底,敵情也不例外。
這樣就出現(xiàn)了沈陽故宮“宮高殿低”的建筑特色。眼前這個平地而起的煙囪,是沈陽故宮里惟一的一個煙囪。它不是附建于山墻之上,而是在距離墻不遠的地方建起,好像一座小塔。當年設(shè)計這個煙囪時,頗費了一番心思。工匠們將宮內(nèi)的地下挖空修成地溝,上面蓋上方磚,叫火地;又在室外修有燒火的灶門,所以宮內(nèi)既取了暖,又不受煙熏,由此可以充分體會到滿族建筑的精妙之處。宮中把這種挖有地下火道的房子稱作“暖閣”,清寧宮的東暖閣就是這種結(jié)構(gòu)。因為皇宮只有這一個煙囪,所以皇太極下旨,盛京城內(nèi)所有的煙囪都不得高過它,這就叫“大清朝一統(tǒng)天下”!這里取“筒”的諧音。各位游客,參觀了故宮的中路建筑,接下來我們?nèi)⒂^東路建筑。
【東路】
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故宮的東路,首先看一看這里的建筑形式和布局。從建筑形式上看,正中的八角大殿和兩側(cè)的方形旗亭都是“亭子式”建筑,好像11座“帳殿”依次排列在寬闊的廣場中。滿族早期狩獵和行軍時,類似蒙古包的帳殿就是駐扎的臨時房屋,這些建筑形式正是脫胎于女真民族戎馬生涯中的帳殿,是游牧民族“帳殿”制在皇宮建筑上的反映。從總體建筑布局上看,八角大殿居中,兩旁分列十個亭子,從北向南,呈八字形展開,在視覺上使大政殿更為深遠,這種空間處理方式在中國宮殿中僅此一例。這種把汗王聽政的大殿與八旗王公大臣候朝議事的亭子建在一起的格局,正是努爾哈赤崛起之初實行軍政合一的八旗制度所決定的,反映了努爾哈赤晚年一汗獨尊、十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歷史風(fēng)貌。
面前這座八角大殿就是大政殿,原稱“大殿”或“大衙門”,崇德元年(1636年)被命名為“篤恭殿",康熙以后又統(tǒng)一改稱“大政殿”,意為“大的政務(wù)的衙門”。這里是努爾哈赤和皇太極舉行大典和行使權(quán)力的地方,如頒詔大赦,宣布軍隊出征,迎接將士凱旋和皇帝繼位等,見證了眾多的歷史事件。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努爾哈赤開始在這里行使權(quán)力;天命十一年(1626年),皇太極在這里登上汗王寶座;祟德八年(1643年),清朝第一位娃娃皇帝福臨在這里登基繼位;順治元年(1644年),小皇帝福臨在此命令他的叔父多爾袞“代統(tǒng)大軍”,往定中原;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沙俄軍隊占領(lǐng)沈陽,將殿前廣場改為俄軍的訓(xùn)練場。無聲的建筑,目睹了一個王朝的興衰。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攢尖頂“亭子式”建筑,聳立于高約1.5米的須彌座臺基上,周圍繞以青石圍欄,欄上有各種精美的雕刻。
其正東、南、西、北四面都有“踏跺”伸出,南面最大,并有“御路”通連平地。殿身八面均由“斧頭眼”式木隔扇門組成,不砌磚石,可以任意開啟。周圍出廊,有朱漆圓柱18根。正門前兩側(cè)柱子上盤繞著一對栩栩如生的金龍,昂首舞爪,雙雙朝向懸于梁上正中的一顆紅光熠熠的火焰寶珠,造型極為生動。殿頂是黃琉璃瓦鑲綠剪邊。黃琉璃瓦是等級制度在建筑上的反映,綠剪邊是為了突出金黃色殿頂而采用的一種巧妙裝飾。重檐上下各有8道五彩琉璃垂脊,既體現(xiàn)了滿族對鮮艷色彩的熱愛,又象征滿族從森林草原上的崛起。殿頂正中為寶瓶火焰珠攢尖頂。寶瓶為佛教法器,被視為神圣之物;火焰寶珠為如意珠,據(jù)說得此珠者可滿足各種欲望;攢尖頂體現(xiàn)了“帳殿”風(fēng)格,反映了清初政權(quán)剛剛建立時的觀念意識。8條垂脊上各站著一個蒙古力士,面?zhèn)葘?ldquo;寶頂”,腿略彎曲,兩臂前后分開,側(cè)身牽引,象征"八方歸一"。
現(xiàn)在請大家走入殿內(nèi)。殿內(nèi)這8根彩繪云龍的紅色巨柱頂天立地,支撐殿頂,中間是皇帝御用的九龍金漆寶座屏風(fēng)。上方這塊“泰交景運”匾額為乾隆皇帝手書,兩旁的楹聯(lián)有6米長,寫的是:“神圣相承,恍睹開國宏猷一心一德;子孫是守,常懷韶庭永祚卜世卜年。”這是一副為清王朝歌功頌德的楹聯(lián),意在警示其后代永保大清江山國運綿長。屋頂上是騰飛的金龍彩鳳,正中最高處為圓形木雕金漆降龍藻井,體現(xiàn)了宋代營造法式,周圍梵文天花彩畫裝飾,靠里側(cè)為萬福、萬祿、萬壽、萬喜8個篆書漢字圖案,使這座彎窿式的殿堂更加增添了吉祥神圣的氣氛。大政殿作為17世紀初的建筑杰作,融匯了滿、漢、蒙、藏等多民族建筑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大政殿的“亭子式”建筑和黃琉璃瓦綠剪邊等,具有濃郁的滿族建筑特色;須彌座式臺基,殿頂?shù)膶毱?、火焰珠、蒙古力士,殿?nèi)的梵文天花和外檐柱頂?shù)墨F面紋飾等帶有鮮明的藏蒙建筑風(fēng)格;大木架結(jié)構(gòu)、廊柱式、飛檐斗拱、八角重檐、降龍藻井以及殿內(nèi)外的龍形裝飾等,體現(xiàn)了漢族的建筑思想;門、窗為隔扇式,并用高麗紙糊在門窗根外,又具有東北地方特色。
請大家向南看,大政殿前的這個廣場,南北長195米、東西寬80米,正中是寬闊的甬道,兩旁以八字形排列著10座方亭,俗稱“十王亭”或“八旗亭”。從北至南,東邊為左翼王亭、鑲黃旗亭、正白旗亭、鑲白旗亭、正藍旗亭;西邊是右翼王亭、正黃旗亭、正紅旗亭、鑲紅旗亭、鑲藍旗亭。左右翼王亭,是當時左右兩翼王爺辦公的地方,左右翼王是當時為方便出征打仗而設(shè)立的官職,作用是分管自己一側(cè)四旗的旗務(wù),以便于將所屬四旗旗主的意見綜合分析后稟報給大汗,并且將大汗的意圖傳達給四旗旗主以減輕大汗的工作負擔。八旗亭是八旗旗主辦公的地方。他們之間的區(qū)別是:左右翼王是從事政治的,而八旗旗主是從事軍事的。這種建筑形式是以八旗制度為核心的軍政體制在宮殿建筑上的反映。
早在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努爾哈赤就創(chuàng)建了八旗制度。八旗制度規(guī)定國內(nèi)男丁每300人組成一個“牛錄”,5個“牛錄”組成一個“甲喇”,5個“甲喇”組成一個“固山”。“固山”在漢語里是旗的意思,各固山之間用不同顏色的旗幟加以區(qū)別,8個固山就是八旗。八旗是政治、軍事、生產(chǎn)合而為一的組織形式,是當時國家制度的基本組成部分?;实蹖业闹卫硪ㄟ^八旗來實現(xiàn),遇有重要事情必須與八旗旗主商量決定,可見八旗在清入關(guān)前國家制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十王亭與大政殿共同構(gòu)成了一個完整的建筑布局,是滿族早期國家政治特色在宮殿建筑上的生動體現(xiàn),反映了清初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和君臣合署辦公的政體。當時在商討國家大事時,皇帝端坐在大政殿內(nèi)的金龍寶座上,左右翼王及八旗貝勒、大臣分列兩廂各坐一亭,隸屬分明而又整齊有序,場面是很壯觀的。除了左翼王亭和右翼王亭恢復(fù)了當時的辦公原貌外,其余這些亭子里面都是古代兵器展覽。十王亭南還有樂亭兩座。
【西路】
參觀過中路和東路建筑以后,我們再來看看故宮的最后一部分“西路建筑”。眼前的文溯閣是西路建筑的主體,附屬建筑主要有戲臺、嘉蔭堂、仰熙齋等。文溯閣是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仿明代浙江寧波大藏書家范欽的“天一閣”修建的,專門收藏乾隆時期編撰的大型圖書《四庫全書》,也是全國存放《四庫全書》的著名七閣之一?!端膸烊珪贩纸?jīng)、史、子、集四大部,結(jié)構(gòu)嚴謹,是我國古典文獻中的珍貴遺產(chǎn),對于弘揚和傳播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義?!端膸烊珪饭部槍?部,其中1部就藏在“文溯閣”。1966年10月,基于戰(zhàn)備考慮,遼寧省將《四庫全書》等秘密運至蘭州,后移交到甘肅省圖書館保存。文溯閣是硬山式建筑,面闊6間,外面看是重檐2層,在里面看則是3層。頂蓋用的是黑琉璃瓦綠剪邊,這在沈陽故宮建筑中是獨一無二的。根據(jù)五行八卦之說,黑是代表水,書最忌火,以黑瓦為頂象征以水克火之意。
此外,文溯閣所有的門、窗、柱都漆成綠色,外檐彩畫也以藍、綠、白相間的冷色調(diào)為主,梁枋間彩繪“白馬獻書”圖案,給人以古雅清新之感。閣內(nèi)還懸有乾隆手書的對聯(lián):“古今并入含茄,萬象滄冥探大本;禮樂仰承基緒,三江天漢導(dǎo)洪瀾。”文溯閣東有方形碑亭1座,內(nèi)立石碑1塊。正面刻有乾隆帝撰寫的《御制文溯閣碑記》,背面刻有乾隆撰寫的《宋孝宗論》。碑文詳細記錄了建閣經(jīng)過和《四庫全書》的收藏。文溯閣后為仰熙齋,是7間卷棚式建筑,黃琉璃瓦頂,東西有抄手游廊,是皇帝讀書之所。閣前宮門外有嘉蔭堂,左右有出廊,南面有戲臺,是乾隆、嘉慶時期皇帝東巡賞戲的場所。沈陽故宮館藏了許多清代珍寶,有書畫、宮廷遺物等大批歷史文物。
現(xiàn)在大家可自由前往參觀,請注意集合的時間和地點。
謝謝各位合作,一會兒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