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2
2021-02-22
2021-02-22
2021-02-21
2021-02-18
【628568.com--高考】
本站整理了高考語文古代文化常識題:教育科舉,更多資訊本網(wǎng)站將不斷更新,敬請及時關注。
高考語文古代文化常識題:教育科舉
判斷下列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是否正確,對的打“√”,錯的打“×”。
1.“科舉”即分科考試以取仕。始于隋唐,止于清光緒三十一年。實行分級考試,有縣試、府試、院試、鄉(xiāng)試、會試、殿試。(√)
2.“舉人”在科舉時代是指應舉之人,是各地鄉(xiāng)貢入京應試者的一類考生,是沒有學歷的人。(×)
[拓展] 在唐代“舉人”是指沒有學歷的人。明清以秀才、舉人、進士表示三級科舉身份。明清時鄉(xiāng)試考中者稱為舉人(俗稱孝廉),參加鄉(xiāng)試取中的第一名舉人稱為“解元”,會試第一名為“會元”,殿試第一名為“狀元”,合稱“三元”。
3.中國古代歷代各級官府都會直接舉辦和管理學校,稱為“官學”。由政府提供“廩膳”,選派教師,指定教材,監(jiān)選生員。(√)
[拓展] “官學”與“私學”相對,分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其中朝廷直接舉辦和管轄的屬中央官學,如唐代的國子學、大學、四門學、弘文館、崇文館,元明清的太學、國子監(jiān)等。
4.在中國古代,學校都稱為“庠”“序”,主要是教授知識,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
[拓展] “庠”的主要功能是養(yǎng)育、培養(yǎng),“序”的主要功能是學習“射”這門技藝,“校”的主要功能是教授知識。
5.在宋代,主管教育的行政機關稱為“國子監(jiān)”,同時又是國家最高學府。(√)
6.我國古代藏書、校書、講學的地方稱為“書院”,主要是??苯?jīng)典、辨明典章、收羅人才。(√)
[拓展] 書院始于唐代,宋代書院大興。以白鹿洞、石鼓、應天府、岳麓四大書院最為著名。
7.中國科舉時代,學校里的幼童稱為“童生”。(×)
[拓展] 明清科舉考試,凡考試未合格,沒被稱為秀才以前,無論年齡大小,都稱為童生,又稱文童、儒童。
8.優(yōu)秀的人才稱為“秀才”,俗稱“相公”,是一般儒生的通稱。(×)
[拓展] “秀才”原為優(yōu)秀的人才,漢代以后,成為薦舉人才的科目;唐初有秀才科,后停廢;宋代凡應舉者皆稱秀才;明清稱府州縣學生為秀才。
9.古代向朝廷薦舉人才,泛稱貢士,唐以后亦稱科舉制度為貢舉。(√)
[拓展] 清代科舉中參加會試被錄取者稱為貢士,其第一名稱會元。貢士均需參加殿試,殿試后根據(jù)成績排名,由皇帝賜予進士出身。
10.進士,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貢士參加殿試錄為三甲都叫進士。(√)
11.(2015·全國卷Ⅰ)登進士第,又可稱為進士及第,指科舉時代經(jīng)考試合格后錄取成為進士。(√)
12.“登第”指登進士第,進士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婆e殿試時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二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
[拓展] 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
13.明清時期每隔三年舉行一次鄉(xiāng)試,稱為“大比”。鄉(xiāng)試是科舉考試的開端,所以稱為大比。鄉(xiāng)試之年稱為大比之年。(√)
[拓展] “比”是考核的意思。明清以前,大比泛指科舉考試。
14.明清時期在省城,每三年舉行一次鄉(xiāng)試,因于秋季舉行,所以又稱秋試、秋闈,考中者為舉人。舉人參加的科舉考試為會試,每三年一次,因在春季舉行,也叫春試、春闈,因其由禮部主辦,又稱為禮闈。(√)
15.科舉時代最高一級的科舉考試,因在皇宮內(nèi)大殿上舉行而被稱為“殿試”,亦稱廷試。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為狀元,第二、三名分別為榜眼、探花。(√)
16.(2017·全國卷Ⅲ)狀元是我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一種稱號,指在最高級別的殿試中獲得第一名的人。(√)
17.(2017·天津卷)韓愈《師說》“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中的“六藝”是指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種學問和技能。(×)
[拓展]“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中的“六藝”是指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種學問和技能,錯。應該是《尚書》、《詩經(jīng)》、《禮記》、《易經(jīng)》、《樂經(jīng)》、《春秋》。
18.(2014·全國大綱卷)《春秋》是儒家的經(jīng)典,敘事簡要,深寓褒貶,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