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5
2023-05-15
2023-05-15
2023-05-15
2023-05-15
【628568.com--作文大全】
春節(jié)手抄報作為一種藝術,既可以原創(chuàng),也可以參考。下面是本站為大家?guī)淼年P于春節(jié)的手抄報,希望能幫助到大家!迎春歌
袁宏道
東風吹暖婁江樹,三衢九陌凝煙霧。
白馬如龍破雪飛,犢車輾水穿香度。
繞吹拍拍走煙塵,炫服靚裝十萬人。
額羅鮮明扮彩勝,社歌繚繞簇芒神。
緋衣金帶衣如斗,前列長宮后太守。
烏紗新縷漢宮花,青奴跪進屠蘇酒。
采蓮盤上玉作幢,歌童毛女白雙雙。
梨園舊樂三千部,蘇州新譜十三腔。
假面胡頭跳如虎,窄衫繡褲槌大鼓。
金蟒纊身神鬼妝,白衣合掌觀音舞。
觀者如山錦相屬,雜沓誰分絲與肉。
一路香風吹笑聲,千里紅紗遮醉玉。
青蓮衫子藕荷裳,透額裳髻淡淡妝。
拾得青條夸姊妹,袖來瓜子擲兒郎。
急管繁弦又一時,千門楊柳破青枝。
農(nóng)歷春節(jié),是一年之始,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jié)日。這個節(jié)日的活動,實際上是從前一日傍晚——除夕就開始了。從前在濟南,除夕這天家家“易門神桃符春貼,遍地撒芝麻秸,陳設供果迎祖先。是夕辭歲,燃爆竹滾人設酒守歲。”
其中有些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當夜幕降臨時,每家的飯桌上都擺上豐盛的飯菜,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和和樂樂地吃團圓飯。飯前先到街上燒紙,把祖先們迎回家中,供在寫有牌位的供桌上。供桌后面的墻上,還掛有大幅畫有祖先形象的“家堂軸子”。吃完“年夜飯”,放過迎春的爆竹,一家老少又圍在火爐旁,嗑瓜子,聊天,通宵不眠,此即謂之“守歲”。到“年五更”新舊歲交替時刻,再吃“更歲餃子”。餃子一般為素餡,取新年素素靜靜之意。吃過更歲餃子,新的一年來臨,晚輩們開始給長輩磕頭拜年,長輩們則把“壓歲錢”分給孩子們,高興地接受著晚輩的聲聲祝福。
年初一清早,大拜年開始了。孩子們穿著剛剛更換的新衣,大人們也個個穿著整齊,成群結伙地到同事、鄰居、親朋好友家中拜年。過去晚輩給長輩拜年,都要向著供桌磕頭,邊拜邊喊著:“給某某拜年啦!”“給某某磕頭啦!”近年來一般不再磕頭,熟人見面或抱拳或握手,說些“恭喜發(fā)財”、“過年好”之類的吉祥話,處處充滿歡樂的氣氛。
除夕和初一,也有許多禁忌。如除夕夜里不能高聲說話,更不能說不吉利的話;出嫁的姑娘初一不能回娘家,俗信回娘家會把娘家吃窮;除夕和初一打碎盤碗之類的器具被認為是不吉利的征兆,萬一不小心打碎東西,要趕緊說一聲“歲歲平安”來破解;初一不能吃面條,據(jù)說吃了面條一年麻煩不斷;初一不興掃地和倒垃圾,怕的是將財寶一起掃出門。
年初二這天,是已出嫁的姑娘回娘家的日子。女兒攜“姑爺”回家拜年,娘家要盛情款待。“姑爺”被稱為“貴客”,吃飯喝酒要坐在上首位子上;回門的女兒則陪著久未見面的母親和姊妹們說說知心話。由于過去許多大家庭是幾世同堂,歸寧的女兒常常是兩輩甚或三輩同堂,家里頓時熱鬧非常。初二閨女回娘家的習俗至今流行不衰。
年初三,舊時有“挖月芽兒”的習俗。入夜,當一彎新月掛在寒空時,一些婦女便將自己的孩子帶到院里,面對新月跪在蒲團上,手拿一把盛飯的勺子,先對月芽挖幾下,再在自己的肋邊比劃幾下,口中念叨:“正月初三挖月芽,風牙火牙隨風去,從此再不發(fā)。”據(jù)說這樣一“挖”,一年當中就再也不會牙痛。初三這天按舊俗還是“開井日”。清晨,人們便以香火、素菜等供于井臺上,將除夕封井的紅紙揭去,開始汲水。
正月初五舊時稱為“破五”。這一天家家都要包餃子,俗謂之“捏破五”;全家人在一起吃團圓飯,忌說不吉利的話;小孩子們則燃放鞭炮,叫作“送年”。初五晚間,家家戶戶“送家堂”:供上水餃,跪拜祖先,取下“家堂軸子”,再到街上為祖先送行,這就意味著年節(jié)已經(jīng)過去。
正月初七為人日,唐代稱為“人勝節(jié)”,在濟南民間叫作“人七日”。據(jù)說人日主人丁興旺和人身健康,人們以此日的天氣晴否來占驗本年的收成好壞。南朝人宗凜在《荊楚歲時記》中說:“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置頭之鬢,又造華勝相遺。”一千五六百年前的這些“荊楚遺風”,在濟南的舊俗中也得以體現(xiàn)。過去在“人日”這天,濟南人都要舉行慶祝活動或參加娛樂活動。人們在五角綢或紙中剪出七個人形,貼在屏風或影壁上;也有的以薄金屬雕成人形,戴在鬢角處。他們還用七種蔬菜制成餅或吃“人齊菜”并互相饋贈,表示祝賀。“人日”這天婦女不能做針線,俗傳“人日做針線,專扎婆婆眼”。
正月初十這天為石頭神生日,稱“石磨日”、“十子日”、“石不動”等。這一天不準搬動石頭和碾、磨、石臼等石器,俗信否則會傷了莊稼。這一天還忌開山打石和以石蓋屋,并有向石頭焚香祭拜、午間供奉烙餅的習俗。還有的地方流行抬石頭神的習俗:初九夜里,將一個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石頭上,初十早晨由十名姑娘或男青年,輪流抬著瓦罐奔走。如果石頭始終不落地,預示著新的一年豐收;如石頭落地,預示著年成不好。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jié)。元宵節(jié)又稱上元節(jié),因為觀燈是這一天的重要活動,所以又稱燈節(jié)。元宵節(jié)是繼春節(jié)以后的一個比較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至今城鄉(xiāng)人民仍普遍歡度。
除觀燈外,元宵節(jié)前后,濟南的街頭巷尾,到處都是踩高蹺的、跑旱船的、舞龍燈的、耍獅子的。這些活動到元宵夜達到了高潮。各種表演隊伍中,高蹺隊的陣容最為壯觀:隊前是高大的紙扎門燈,上寫高蹺隊的名字;門燈前是手挑紅燈籠的領隊人,后邊是鑼鼓隊,再往后就是兩人一對叉花串行的高蹺隊了。隊員踩在1米多高的木棍上,分別扮成戲曲中的武松、林沖、孫悟空、豬八戒、臟官、丑婆等。隨著有節(jié)奏的鑼鼓點,他們各顯神通,做各種滑稽表演和高難度的動作,時而令觀眾捧腹時而激起陣陣喝彩。過去濟南以東舍坊、馬家莊、西青龍等處的高蹺隊最為有名。
春節(jié)俗稱“年節(jié)”,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tǒng)佳節(jié)。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農(nóng)歷)正月初一為“歲首”(即“年”),年節(jié)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xù)至今。年節(jié)古稱“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開始采用公歷(陽歷)計年,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稱農(nóng)歷正月初一為“春節(jié)”。
歲時節(jié)日,亦被稱為“傳統(tǒng)節(jié)日”。它們歷史悠久、流傳面廣,具有極大的普及性、群眾性、甚至全民性的特點。年節(jié)是除舊布新的日子。年節(jié)雖定在農(nóng)歷正月初一,但年節(jié)的活動卻并不止于正月初一這一天。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節(jié)起,人們便開始“忙年”:掃房屋、洗頭沐浴、準備年節(jié)器具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人們以盛大的儀式和熱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年節(jié)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謂谷子一熟為一“年”,五谷豐收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現(xiàn)了一年一度的慶祝豐收的活動。后來,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而且,諸如灶神、門神、財神、喜神、井神等諸路神明,在年節(jié)期間,都備享人間香火。人們借此酬謝諸神過去的關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節(jié)還是合家團圓、敦親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歡聚一堂,吃罷“團年飯”,長輩給孩子們分發(fā)“壓歲錢”,一家人團坐“守歲”。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辭舊歲、迎新年的活動達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禮,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給尊長拜年,繼而同族親友互致祝賀。元日后,開始走親訪友,互送禮品,以慶新年。年節(jié)更是民眾娛樂狂歡的節(jié)日。元日以后,各種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競相開展:耍獅子、舞龍燈、扭秧歌、踩高蹺、雜耍諸戲等,為新春佳節(jié)增添了濃郁的喜慶氣氛。此時,正值“立春”前后,古時要舉行盛大的迎春儀式,鞭牛迎春,祈愿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收。各種社火活動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因此,集祈年、慶賀、娛樂為一體的盛典年節(jié)就成了中華民族最隆重的佳節(jié)。而時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動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節(jié)的主要習俗,都完好地得以繼承與發(fā)展。春節(jié)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的重要載體,它蘊含著中華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結晶,凝聚著華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傳承著中國人的家庭倫理和社會倫理觀念。歷經(jīng)千百年的積淀,異彩紛呈的春節(jié)民俗,已形成底蘊深厚且獨具特色的春節(jié)文化。近年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長,對親情、友情、和諧、美滿的渴求更加強烈,春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和關注。要大力弘揚春節(jié)所凝結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突出辭舊迎新、祝福團圓平安、興旺發(fā)達的主題,努力營造家庭和睦、安定團結、歡樂祥和的喜慶氛圍,推動中華文化歷久彌新、不斷發(fā)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