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19
2024-02-02
2024-02-01
2024-01-31
2024-01-29
【628568.com--讀后感】
讀后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 互信范文網(wǎng)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了《文化苦旅》讀后感及啟示,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暑假閑來無事,再捧余秋雨《文化苦旅》,一則可以在炎熱的酷暑里除卻心境的煩躁,二來可以再次享受一下余教授豐盛的文化大餐。
余秋雨教授的《文化苦旅》站在不同的視角、以深邃的思想、獨特的見解、瀟灑的文字對中國文化以及相關的歷史、景觀、人物進行了別具一格的詮釋,讀來發(fā)人深省,嘆為觀止。
偶讀其中《西湖夢》就有別一樣的感覺。余秋雨在此文中寫到:“奇怪的是這個湖游得太多,也不能在心中真切起來。”他說:“它貯積了太多的朝代,于是變得沒有朝代;它匯聚了太多的方位,于是也失去了方位。它走向抽象、走向虛幻,像一個收羅備至的博覽會,盛大到了虛渺。”上海世博會的時候,我與單位的同事一起去看世博展,當然也就不得不去被人們稱為“人間天堂”的西湖了。
事實上,當我把從文字中,從畫卷里、從視頻中所了解的西湖與自己親身見到的西湖在腦海里疊加起來,對比起來,總感受不到西湖那“人間天堂”的至善至美的真實。按理說,身在西湖中,會有一種真實的感受,但是正如余教授所說:“游覽可以,貼近卻未免吃力。”的確,西湖讓人感到一種疏離感,就像腦子中有一幅畫,本是那么清晰、明朗,但你一伸手去捕捉它,它卻變得那么虛幻,不可觸摸,無法貼近。
余教授在《西湖夢》中對與西湖相關的人物蘇軾與白居易的評價也頗有意思。蘇軾修筑蘇堤,白居易修筑白堤,余教授說他們不過搞了一個別人也能搞的水利工程。但是在他看來這一水利工程卻真正的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良心的社會實績”。這便使我想起了某些官員為官一任、為官一方不作為、亂作為或者勞民傷財?shù)男袕脚c蘇公、白居易格格不入:蘇、白不管是仕途得意還是與失意,不管還是東顛還是西簸,但無論身處何方,心中不變的是搞一點別人也能搞的利民工程。不像有的官員、騷客升則喜、降則悲。甚至以“隱居”來回避社會現(xiàn)實,不敢直面人生與社會。
對此,余教授對像隱居孤山20年的林和靖這樣的人是這樣評價的,說這種隱居是中國知識分子的自衛(wèi)與自慰,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機智,也是中國知識分子的狡黠。他們不能把志向?qū)崿F(xiàn)于社會,便躲進一個自然小天地自娛自耗。在自娛自耗的同時,盡管他們在文化的另一面有所建樹,而這種文化只能像書簽一樣,夾在民族精神的史冊上。應該說知識分子是推動文明發(fā)展的先鋒戰(zhàn)士,如果在現(xiàn)實社會中,碰了壁、受了阻,就急流勇退、“隱居”、“自娛自耗”,文明的突進也會因此被消解。
想想看,而今像魯迅一樣的文化斗士真的太少了,多希望范仲淹一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人能多起來。在這物欲橫流的浮華年代,知識分子更應該秉承蘇、白的文化良心去推動人類文明的進程。
在《西湖夢》里,余秋雨教授則以理性的心態(tài)對蘇小小作出了令人折服的評價。對這位世人尊貴地長久安享景仰的妓女,余秋雨認為她的形象本身就是一個夢。她很重感情,但她也不會因一個男人的負心而“郁憤自戕”,而是從對情的執(zhí)著大踏步邁向?qū)γ赖膱?zhí)著。她不愿做姬做妾,勉強去完成一個女人的低下使命,而是把自己的美色呈之街市,蔑視著精美的高墻。她不守貞節(jié)只守美,直讓一個男性的世界圍著她無常的喜怒而旋轉(zhuǎn)。她不像其他有文學價值的名妓,為了一個負心漢或一個朝廷顛簸得過于認真。她頗有哲理感的超逸,成為中國男人心頭一幅秘藏的圣符。
而對于白蛇娘子,余秋雨則認為:這個是妖又是仙的形象,于她本人來說,成妖成仙都不甘心。她理想最平凡最燦爛,只愿做一個普普通通的人,然而這一點帶給她的是空前的災難——被鎮(zhèn)于雷鋒塔下。多殘忍啊,想做一個普普通通的人的權(quán)利也給剝奪了。悲!想做人的卻做不了人,是人的卻常常被逼成妖或者甘愿墮落成妖精。
總認為,余秋雨先生對上述人物的分析,詮釋給人啟迪。那些在歷史長河中不曾被淹沒的人物又仿佛生活在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
在廣褒的中華大地上,漂泊流浪的余秋雨先生越過山盤水座,踏雪飛鴻,在文化的苦苦旅途中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一種苦澀后的回味,一種焦慮后的會心,一種冥思后的放松,一種蒼老后的年輕,一種文字激昂的大氣,一場細致精巧氣可吞天下的深刻評述。——這便是《文化苦旅》。這便是文化的苦旅。
大漠的荒蕪,黃河文明的盛衰,清麗凄迷的江南文化和世態(tài)人情,風情萬種的古城風貌與歷史淵流,余秋雨先生在心靈的旅途,以一位文化學者精準獨特的視角,憑借豐富的文化感悟力與藝術表現(xiàn)力,再現(xiàn)了匿藏于時間底端的深刻思考,開展了一場山水風物與歷史精靈的遠距對話。壯哉!奇哉!妙哉!
是山水將文化的溶解,抑或是文化對山水的詩話?或是山水與文化的天地契合?在看似平常的風景名勝之中,蘊藏的歷史與,涵蓋的文化與深沉,在秋雨先生筆下,點點滴滴,猛的,全都滴成一團,如一股急流,把人震撼,感耶!嘆耶!撼耶!
西方一位哲人說過:“只有飽經(jīng)滄桑的老人才會領悟真正的人生哲理。”余秋雨對于文化的經(jīng)典評論便是他滄桑后博發(fā)而出的哲思。蘇東坡三十七歲便自稱“老頭”,他頗有蘇東坡“老夫聊發(fā)少年狂”的那種放達。放達于山水世界,放達于文化天堂。他曾說他常佇立,于觀察自然與人交際境界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明史中,余秋雨先生將犀利的筆觸直接伸向歷史,伸向人文,他勇于批判歷史,針砭時弊;他敢于發(fā)表見解,針針見血,這真是《文化苦旅》不同于其他散文之處,這正是《文化苦旅》長久不泯的精神所在。對于靈魂與精神的刻畫,猶記得莫高窟里那位無知道士的愚蠢行徑,猶記得長江入海口那個特殊群落一上海人的精明驕傲與能說會道。
正是對于不被大眾看到的的深度挖掘,正是對于社會形態(tài)的方方面面的反映與體現(xiàn),成就了這部書的魅力與價值。
在山水解讀歷史,在歷史中解讀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讓自己的心靈也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洗禮,這便是我讀《文化苦旅》獲得的最強烈的感受?;蛟S,我還未完全領悟作者的深意?;蛟S,我還未真正讀透這本書的。然而,《文化苦旅》一起苦苦的悲愴奏響了時代的絕響,警世亦憾人!
品一杯香茗,讀一本好書,《文化苦旅》,值得一讀!
看了余秋雨的這些散文我感觸頗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帶給我一次心靈的洗禮,很是震撼,但最讓我喜愛的還是他的《廢墟》這篇文章,它里面的話深深地影響著我的思想,在極大數(shù)的人都認為完整才是美的時代。他卻提出了一個能夠說是另類的想法——廢墟也是一種美,也許嫩綠的葉子象征著期望,但是誰又能否定飄落的秋葉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輪回嗎,就不是另一個新的生命的開始,落葉是人們心中“廢墟”的代表,但是它卻賦予著別樣的精彩,難道不是嗎?
圓明園曾代表著皇家高貴的身份和無盡的財富,但是此刻當我們再回首過去時,看見的又是些什么呢?是一幅殘缺破爛不堪的景象,我們已經(jīng)很難去想象它以前擁有過的那些光輝歲月。當有人提出修復圓明園的時候,有些人卻站出來否定了,正因即使修復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樣樣呢?那些以前遭受過的屈辱歷史就能消失在歷史的記錄里嗎?答案是當然不會了,殘缺的圓明園,一個廢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種美,另類的一種美,正因這個殘缺般的廢墟的存在才讓我們更加牢記了歷史慘痛的教訓和慘象,廢墟是一種美,殘酷而真實存在的美。它是不會正因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遺棄,相反的,人們只會更加記得它,它將會永遠的被人們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個角落。
在《文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余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國悠久的文化發(fā)展史上,有許許多多杰出的才子,他的文章并不是最華麗最優(yōu)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卻是令我感觸最深的,他的文章教會了我許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來自他內(nèi)心深處的真切想法,看完這本書,我被深深地感動了,那純樸簡單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動,是我精神上的愉悅,更是我心靈上的一次完美震撼。
【《文化苦旅》讀后感及啟示】相關文章:
6、2021年醫(yī)藥衛(wèi)生體制改革的創(chuàng)業(yè)啟示
8、改革開放對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作用和啟示論文
10、孟晚舟事件對學生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