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2
2021-02-22
2021-02-22
2021-02-21
2021-02-18
【628568.com--高考】
馬懷蘭,女,60歲,山西省昔陽縣井溝村主任。
2002年,對于馬懷蘭夫婦來說是極不尋常、多災多難的年。前半年馬懷蘭不幸患乳腺癌,后來丈夫周銀柱又出現(xiàn)血尿,經(jīng)查患了腎盂癌,做了左腎切除術,夫妻倆決定回山區(qū)老家山西省昔陽縣井溝村養(yǎng)病。
而病還沒好,夫婦倆就投入到家鄉(xiāng)脫貧致富的建設中,2005年馬懷蘭高票被選為村委會主任。上任伊始,她和丈夫周銀柱著手在發(fā)展生產(chǎn)和改變村容村貌上尋找突破口。當聽說市政建設要拆遷東關村的大片舊房子,夫婦倆認為這些破磚爛瓦對井溝村來說可是好東西。于是,在大批拆遷那幾天,馬懷蘭帶領村里的青壯年和婦女勞力,天不亮就到拆遷工地撿磚撿瓦。就這樣,為村里撿了8萬塊磚3萬塊瓦,用這些磚瓦修起2000方的大水窯和10間花燈庫房,節(jié)省了三萬元。
2006年,夫婦兩還出資300萬元注冊成立了全縣第一個股份制企農(nóng)合作社。公司出資金出技術,村民以土地、牲畜、農(nóng)機具等入股。企農(nóng)合作,互利共贏。幾年來,他們?yōu)榫疁系男罗r(nóng)村建設投入了360萬元。
回鄉(xiāng)10多年來,村民收入從人均700多元增長到5000多元,馬懷蘭夫婦幾乎捐出了所有的積蓄。馬懷蘭說:“目前我們的身體還行,我們愿意在有限的時間里為鄉(xiāng)親們辦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p>
王庭虎,男,45歲,秦巴山區(qū)的一名鐵路養(yǎng)路工,是巴山精神的傳承者和實踐者。
1988年,19歲的王庭虎來到全國最大的連片貧困地區(qū)秦巴山區(qū),當了一名鐵路養(yǎng)路工,26年來不曾離開。
王庭虎所在的巴山工區(qū)管轄81公里線路,自然環(huán)境惡劣,有著全線最高的橋梁和最長的隧道。大巴山2號隧道病害是全國鐵路養(yǎng)護的難題。而王庭虎在師傅的帶領下用10年的時間硬是把這條被外國專家判了“死刑”的線路修成達標線路。
1994年,解師傅退休。臨別的當晚,他對王庭虎說:“巴山條件雖然苦,但是它在祖國的版圖上,鐵路修到這里,總要有人來養(yǎng)護,既然來了,在一天,就要干好一天。很多筑路人為鐵路獻出了生命,他們在看著我們這些養(yǎng)路人啊。”
王庭虎接過師傅手中的“接力棒”,每天都要背著20多斤重的工具包行走20多公里,從午夜12點到早上7點,查看鋼軌的每一個細小的變化,睡覺時間不足4小時。
王庭虎還組織巴山工區(qū)成立了“雷鋒愛心小站”,為巴山鄉(xiāng)修路架橋,為孩子們捐款捐物,騰出房子讓道遠的孩子寄住。如今10多名巴山孩子已經(jīng)在其資助下完成學業(yè),走上了工作崗位。
師昌緒,金屬學及材料科學家,“兩院”院士,曾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1948年,師昌緒赴美留學。50年代開始,師昌緒為爭取回國,進行了長期斗爭。1955年6月,師昌緒回國,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從1957年起便負責“合金鋼與高溫合金研究與開發(fā)” 成為中國高溫合金開拓者之一,領導開發(fā)中國第一代空心氣冷鑄造鎳基高溫合金渦輪葉片,使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后第二個自主開發(fā)這一關鍵材料技術的國家。
師昌緒對國家科技政策的制訂及科技機構的設置和發(fā)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倡導并參與主持了中國工程院的建立;多次主持全國材料領域發(fā)展規(guī)劃。師昌緒在國際材料科學領域享有很高聲譽,多次擔任國際材料領域?qū)W術會議主席或顧問。
他時常說,他已經(jīng)90多歲了,還有兩件事需要盡快完成,一件事是在有生之年為科普事業(yè)多做事。中國的科普工作還沒有完善,大眾需要更多的科學知識。二是希望在大飛機工程材料科學方面做點事。只要材料不過關,他決不罷休。
2014年11月10日晨7時7分,師昌緒因病在京逝世,享年96歲,李克強總理聞訊委托工作人員打電話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家人及親屬表示慰問。
“作為一個中國人,就要對中國做出貢獻,這是人生的第一要義。”他最常說的這句話,雖然樸實無華,卻凝聚著一位飽經(jīng)滄桑的老知識分子大半個世紀以來投身科學事業(yè),矢志報國的赤子情懷。
?
張紀清,74歲,江蘇江陰市市民。
2014年11月,在郵局突然暈倒的老人張紀清被送到醫(yī)院。散落的匯款單暴露了他的秘密。人們發(fā)現(xiàn),他就是江陰人尋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黃。
1987年,祝塘鎮(zhèn)政府收到一筆1000元的捐款用于敬老院的建設,捐款人署名是“炎黃”。當時這筆捐款相當于一個人一年的工資。從此以后的27年間,無論是希望小學還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災區(qū)都曾收到過署名“炎黃”的捐款。27年間,江陰人一直在尋找“炎黃”這位好心人,當?shù)厣踔吝€建設了一個“炎黃陳列館”。
2014年11月,這位好心人“炎黃”終于現(xiàn)身了,他就是張紀清。張紀清出生貧苦,改革開放后成了鎮(zhèn)上首個萬元戶。手里有了些錢他就開始捐款。之后,他又干回了老本行會計,拿的是死工資,可是捐款卻沒有中斷。張紀清在家里明確表態(tài),錢會用到別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的錢自己去掙?,F(xiàn)在張紀清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當教師的老伴還有些退休金,兩口子一直生活儉樸,現(xiàn)在還住著過去的老房子,但是依舊捐款。
張紀清坦言署名“炎黃”是不想讓被幫助的人有負擔,他說“我們做一點點小事情,就不能以恩人自居”。張紀清就是“炎黃”,這個秘密只有他的妻子知道,并一直支持著他。這份堅持27年的凡人善舉成就了大愛,在這個冬天帶給很多人溫暖。
2014年11月,內(nèi)蒙古軍區(qū)第七批赴非維和運輸大隊出發(fā)奔赴非洲。在這之前,運輸部隊已經(jīng)安全行駛了近800萬公里,相當于繞地球赤道200圈,運送物資相當于6千多節(jié)火車皮載貨量。
該大隊今年9月組建以來,200多名官兵針對任務區(qū)埃博拉疫情肆虐的實際,科學制定訓練計劃,完成了執(zhí)行維和任務的各項準備。他們11月從北京出征,分兩個批次赴利比里亞將執(zhí)行為期8個月的維和運輸任務。
從2006年4月到2014年3月,以內(nèi)蒙古軍區(qū)汽車團為主的維和運輸大隊,連續(xù)6批執(zhí)行了赴非洲利比里亞維和任務。在非洲的6次維和任務期間,運輸部隊官兵們頑強拼搏,連續(xù)奮戰(zhàn),克服了環(huán)境艱苦、局勢動蕩、任務繁重、氣候炎熱多雨、道路泥濘坎坷等重重困難,堅持一流標準,圓滿完成了維和任務。
自1990年起,中國開始參與聯(lián)合國在非洲的維和行動。赴利比里亞執(zhí)行維和運輸任務,是軍委總部和北京軍區(qū)賦予內(nèi)蒙古軍區(qū)嚴肅的政治任務。內(nèi)蒙古維和運輸隊在執(zhí)行任務期間,通過國際維和的窗口展示我國良好的國家形象。他們的奉獻精神和嚴明紀律成為聯(lián)合國駐利比里亞特別代表團維和部隊的典范,受到了利比里亞各界的高度贊譽,全體官兵均被聯(lián)合國授予和平榮譽勛章。
2007年,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利比里亞進行國事訪問期間,專門視察看望維和官兵,并給予了高度評價。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首次在國外接受我國國家元首的檢閱。
張筍,42歲,白求恩國際和平醫(yī)院神經(jīng)內(nèi)科副主任。
張筍,1972年出生于河北一個軍人家庭。在加拿大攻讀博士后畢業(yè)時,她謝絕導師的誠懇挽留,回到祖國從事國防醫(yī)學事業(yè)。作為一名技術過硬的醫(yī)學專家,她對待工作一絲不茍,把醫(yī)學事業(yè)看得高于一切,在自己身患晚期癌癥、生命垂危的情況下,依舊堅守在工作崗位上,展現(xiàn)了一名新時期白求恩傳人的時代風采;作為一名當代革命軍人,她兩赴非洲大陸,用一流的技術、熱忱的服務和過硬的作風贏得了世界喝彩。
在張筍的案頭壓著這樣一張字條:作為一名醫(yī)生,技術很重要,但良心更重要。從醫(yī)17年,張筍從不怠慢一名患者,從不放過一個疑點,沒收過一次紅包,沒受過一次投訴,沒出現(xiàn)一次差錯,被廣大患者稱為“白求恩式的好軍醫(yī)”。
張筍曾兩赴非洲。赴利比里亞維和期間,她和戰(zhàn)友們接診患者無一死亡,醫(yī)護人員無一感染,創(chuàng)造了中國維和史上多項第一。2007年,作為維和官兵的優(yōu)秀代表,張筍受到了胡主席的接見?!昂推教焓埂?009”中國—加蓬人道主義醫(yī)療聯(lián)合救援行動期間,她和隊員們共接診18000多人次、手術300多例、健康宣教數(shù)千人,受到加蓬總統(tǒng)邦戈的高度贊譽,被當?shù)厝罕姺Q為“來自中國的白求恩”。
2014年6月4日下午,張筍因患腦部膠質(zhì)瘤醫(yī)治無效,走完了42歲的人生旅程。根據(jù)她生前遺愿,她的部分器官已捐獻給三個急需救助的患者。
吳錦泉
吳錦泉
吳錦泉,男,84歲,江蘇省南通農(nóng)民。
吳錦泉,今年84歲,是南通市年齡最長的紅十字志愿者,也是一名老黨員。平日里老人靠磨刀為生。
近年來,吳錦泉曾為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甘肅泥石流災區(qū)各捐款1000元,雅安地震后,他又將兩年來磨刀積攢的零錢捐獻給雅安地震災區(qū),其中1元硬幣1715枚,5角硬幣501枚,1角硬幣7枚,共計1966.2元。自2008年以來,他已累計捐款23392.2元。
在他的倡導下,村里立即成立了以老人名字命名的了“錦泉一元愛心社”,五星村內(nèi)15家企業(yè)向“錦泉一元愛心社”捐出了3萬多元善款,全村19個村民小組,也紛紛捐錢,從而使“錦泉愛心社”的救助資金達到5萬多元,已救助39人次,發(fā)放救助款14000余元。救助的對象包括革命傷殘軍人、重癥患者、空巢老人等。
同、收回房屋:
1.承租人擅自將房屋轉(zhuǎn)讓或轉(zhuǎn)借的;
登鸛雀樓
唐代: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注釋
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陽。
依:依傍。
盡:消失。 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種東西或達到某種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窮:盡,使達到極點。
千里目:眼界寬闊。
更:替、換。(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其中,前兩句寫所見?!鞍兹找郎奖M”寫遠景,寫山,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寫得景象壯觀,氣勢磅礴。這里,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后人在千載之下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
次句寫目送流經(jīng)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別寬廣,特別遼遠。就次句詩而言,詩人身在鸛雀樓上,不可能望見黃河入海,句中寫的是詩人目送黃河遠去天邊而產(chǎn)生的意中景,是把當前景與意中景溶合為一的寫法。這樣寫,更增加了畫面的廣度和深度。而稱太陽為“白日”,這是寫實的筆調(diào)。落日銜山,云遮霧障,那本已減弱的太陽的光輝,此時顯得更加暗淡,所以詩人直接觀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黃河”。當然也是寫實。它宛若一條金色的飄帶,飛舞于層巒疊嶂之間。
詩人眼前所呈現(xiàn)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輝的壯麗圖畫。這幅圖畫還處于瞬息多變的動態(tài)之中。白日依山而盡,這僅僅是一個極短暫的過程;黃河向海而流,卻是一種永恒的運動。如果說.這種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種動態(tài)的美,充滿了無限生機的活潑的美。這不是所謂“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標本。讀者深深地為詩人的大手筆所折服。后兩句寫所想?!坝F千里目”,寫詩人一種無止境探求的愿望,還想看得更遠,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辦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層樓”?!扒Ю铩薄耙粚印?,都是虛數(shù),是詩人想象中縱橫兩方面的空間?!坝F”“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既別翻新意,出人意表,又與前兩句詩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同時,在收尾處用一“樓”字,也起了點題作用,說明這是一首登樓詩。從這后半首詩,可推知前半首寫的可能是在第二層樓所見,而詩人還想進一步窮目力所及看盡遠方景物,更登上了樓的頂層。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而含意深遠,耐人探索。這里有詩人的向上進取的精神、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就全詩的寫作特點而言,這首詩是日僧空海在《文鏡秘府論》中所說的“景入理勢”。有人說,詩忌說理。
這應當只是說,詩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說理,而不是在詩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揚哲理。象這首詩,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使讀者并不覺得它在說理,而理自在其中。這是根據(jù)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這首詩在寫法上還有一個特點:它是一首全篇用對仗的絕句。前兩句“白日”和“黃河”兩個名詞相對,“白”與“黃”兩個色彩相對,“依”與“入”兩個動詞相對。后兩句也如此,構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沈德在《唐詩別》中選錄這首詩時曾指出:“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苯^句總共只有兩聯(lián),而兩聯(lián)都用對仗,如果不是氣勢充沛,一意貫連,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離破碎。這首詩,前一聯(lián)用的是正名對,所謂“正正相對”,語句極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顯示出所寫景象的雄大;后一聯(lián)用的是,雖然兩句相對,但是沒有對仗的痕跡。所以說詩人運用對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