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1-02-05 來源:漢語轉(zhuǎn)拼音 投訴建議
2021-02-22
2021-02-22
2021-02-22
2021-02-05
2021-02-04
【628568.com--漢語轉(zhuǎn)拼音】
莊子二則出自莊子所著的《莊子·秋水》,大家創(chuàng)業(yè)網(wǎng)為大家?guī)淼那f子二則,希望能幫助到大家!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
【譯文】惠施做了梁國的宰相,莊子前往去拜訪他。
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
【譯文】有的人告訴惠施說:“莊子到梁國來,想要代替你做宰相。
于是惠子恐,搜于國中三日三夜。
【譯文】于是惠施害怕了,在國都搜尋三日三夜。
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發(fā)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
【譯文】莊子前往見他說:“南方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鹓鵮,你知道它嗎?從南海出發(fā)飛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樹不棲息,不是竹實不吃,不是甘泉不喝。
于是鴟得腐鼠,鵷鵮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譯文】在這時貓頭鷹得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鵮經(jīng)過它,貓頭鷹抬頭看著鹓鵮,發(fā)出嚇的怒斥聲。現(xiàn)在你想用你的梁國來嚇我嗎?”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譯文】莊子與惠施在濠水的橋上游玩。
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
【譯文】莊子說:“白鰷在河水中自由自在的游動,這是魚的快樂啊。”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譯文】惠施說:“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的快樂呢?”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譯文】莊子說:“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譯文】惠施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自然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是確定的!”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譯文】莊子說:“請從我們最初的話題說起。你說你哪兒知道魚快樂等等,說明你已經(jīng)知道我知道魚快樂而來問我。我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魚快樂的。”
南郭子綦隱機而坐①,仰天而噓②,荅焉似喪其耦③。顏成子游立侍乎前④,曰:“何居乎⑤?形固可使如槁木⑥,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⑦?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⑧。”子綦曰:“偃⑨,不亦善乎,而問之也⑩?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女聞人籟(11),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子游曰:“敢問其方(12)。”子綦曰:“夫大塊噫氣(13),其名為風,是唯無作(14),作則萬竅怒呺(15),而獨不聞之翏翏乎(16)?山林之畏佳(17),大木百圍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18),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19)。激者(20),謞者(21),叱者,吸者,叫者,譹者(22),宎者(23),咬者(24),前者唱于而隨者唱喁(25)。泠風則小和(26),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眾竅為虛(27)。而獨不見之調(diào)調(diào)之刁刁乎(28)?”子游曰:“地簌則眾竅是已(29),人簌則比竹是已(30),敢問天簌。”子綦曰:“夫吹萬不同(31),而使其自己也(32),咸其自取(33),怒者其誰邪(34)?”
【注釋】
?、倌瞎郁?qí):楚人,居住南郭,故名南郭子綦。舊說為楚莊王庶出的弟弟,做過楚莊王的司馬;疑為莊子中寓托的高士,而非歷史人物。隱:憑倚。機:亦作幾,案幾。
?、趪u:吐氣。
③荅(tà)焉:亦作“嗒焉”,離形去智的樣子。耦:匹對。莊子認為人是肉體和精神的對立統(tǒng)一體,“耦”在這里即指與精神相對立的軀體。喪其耦,表示精神超脫軀體達到忘我的境界。
④顏成子游:子綦的學生,姓顏名偃,子游為字,死后謚成,故名顏成子游。
?、菥?jī):表疑問的語氣詞。
⑥固:誠然。槁:干枯。
?、咝模核枷?,精神。固:豈,難道。
?、?ldquo;今之隱機者”與“昔之隱機者”實指一人,即南郭子綦,意思是南郭子綦今日隱機入神出體與舊時大不一樣。
⑨偃:見注④。
⑩而:你,人稱代詞。“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乃是“爾問之不亦善乎”之倒置。
(11)簌(lài):簫,古代的一種管狀樂器,這里泛指從孔穴里發(fā)出的聲響。“人簌”即出自人為的聲響,與下兩句的“地簌”、“天簌”相對應,所謂“地簌”或“天簌”,即出自自然的聲響。
(12)敢:表示謙敬的副詞,含有“冒昧地”、“斗膽地”的意思。方:道術,指所言“地簌”、“天簌”的真實含意。
(13)大塊:大地。噫(yī)氣:吐氣。
(14)是:此,這里指風。唯:句中語氣詞,含有僅此的意思。作:興起。
(15)竅:孔穴。呺(háo):亦作“號”,吼叫。
(16)翏翏(liú):亦作飂飂,大風呼呼的聲響。
(17)林:通作“陵”,大山。畏佳(cuī):亦作“嵔佳”,即嵬崔,山陵高峻的樣子。
(18)枅(jī):柱頭橫木。
(19)污:停滯不流的水塘。
(20)激:水流湍急的聲音。
(21)謞(xiào):這里用來形容箭頭飛去的聲響。
(22)譹(háo):嚎哭聲。
(23)宎(yǎo)深而沉。
(24)咬(jiāo):鳥鳴叫的聲音。一說哀切聲。
(25)于、喁(yú):風吹樹動前后相和的聲音。
(26)泠(líng)風:小風,清風。
(27)厲風:迅猛的暴風。濟:止。
(28)調(diào)調(diào)、刁刁:風吹草木晃動搖曳的樣子。“刁刁”亦作“刀刀”。
(29)是:這樣。已:矣。
(30)比:并合。竹:這里指并合在一起可以發(fā)出聲響的、不同形狀的竹管。
(31)這句及以下是表述“天簌”的,故有人疑“夫”字之后缺“天簌者”三字。
(32)使其自己:意思是使它們自身發(fā)出各種各樣的聲音。一說“己”當作“已”,是停止的意思,但聯(lián)系上下文不宜從此解。
(33)咸:全。
(34)怒:這里是發(fā)動的意思。
一、整體把握
1. 《北冥有魚》
本文節(jié)選自《莊子·逍遙游》,是該篇的開頭部分,濃墨重彩地描繪出一幅大鯤變?yōu)榇簌i,大鵬扶搖直上九萬里,從北海飛往南海的壯麗圖景。
“北冥”就是北海,古代有學者認為,之所以稱之為“北冥”,是因為它“溟漠無涯”,或者居于北極,距離日月極遠。“鯤”本指魚苗,而莊子卻把它寫成不知道有幾千里大的魚。這就是莊子文筆的奇幻之處。魚既然如此巨大,那么北海的浩渺無涯就可想而知了。至于鯤化為鵬鳥一說,不必從科學上去計較其合理性,也不必從哲學上搜求其中玄奧的道理,重點還是要欣賞莊子文筆的奇幻。單看那鵬鳥是多么巨大:其背之大就不知有幾千里,振翅而飛,那翅膀就像懸掛在天空的云彩。以上是對鯤鵬外形的描述。
接下來寫鵬鳥的活動。“海運”就是海動,古人有“六月海動”的說法,說其時大風呼嘯,海水騰涌,聲聞數(shù)里,驚天駭?shù)?。就在這時,這巨大的鵬鳥要從北方的大海飛向南方的大海,這是何等的氣象!接下來引用記載怪異之事的《齊諧》一書(也有人認為“齊諧”是人名),描述大鵬由北海遷往南海的情形:大鵬從北海遷往南海的時候,海水被擊打起三千里的波浪,大鵬乘著自下而上升騰的旋風飛上九萬里的高空。它遷往南海,就是憑借六月的大風。野馬般奔騰的霧氣,空氣中飄浮的塵埃,都很細微,但都是有生物用氣息吹動的。這是在解釋大鵬為什么要借助大風的力量飛往九萬里的高空,并飛向南海。就連若有若無的霧氣,漂浮著的極微小的塵埃,尚且需要生物的氣息吹動,而背部就有幾千里之大的鵬鳥,又怎么能夠不借助風力呢?
那么,大鵬飛上九萬里高空以后再向下看,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呢?天色湛藍,是它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為天空高遠而看不到盡頭呢?莊子的答案顯然是后者。而大鵬在九萬里的高空往下看,也是這樣的一番景象罷了。也就是說,九萬里高空的大鵬往下看人世,跟人往上看無限遙遠的天空,正是同一種景象,人世間全都融進了一片湛藍之中。這種奇妙的想象真令人嘆為觀止。
《逍遙游》一文旨在闡發(fā)作者追求絕對精神自由的思想,雖然富含哲理,卻一點兒也不抽象枯燥,而是將深刻的哲理寓于生動具體的形象之中,激情澎湃,蕩氣回腸。由于這里僅僅截取的是開頭的一小段,不涉及后面的哲理,因此講授時也不必涉及,重點在于體會大鵬形象的特點以及作者奇特的想象。事實上, 《莊子》作為道家學派的代表著作,其思想固然影響深遠,但對中國文化影響更廣泛的則是《逍遙游》開頭部分的這個大鵬形象。比如深受《莊子》影響的李白就曾作《大鵬賦》,還有“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的名句;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抒發(fā)自己非凡的抱負時,也有“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的呼喊;明清的通俗小說也受其影響,如《西游記》中獅駝國的大鵬金翅雕給唐僧師徒造成了極大的麻煩, 《說岳全傳》則稱抗金名將岳飛(字鵬舉)是大鵬轉(zhuǎn)世;毛澤東同志年輕時曾發(fā)出過“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的豪言壯語,1965年作《念奴嬌·鳥兒問答》中有“鯤鵬展翅,九萬里,翻動扶搖羊角。背負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間城郭”,也都源自《莊子》中的大鵬形象。除此之外, “鯤鵬展翅”“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等成語也都活躍在我們的書面和口頭表達中。
2.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這個故事在《莊子》一書里顯得別具一格,它雖然由莊子和惠子的辯論構成,但輕松、閑適,讓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詩意,并深受這種詩意的感染。
莊子一句不經(jīng)意的感嘆——— “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被惠子抓住不放,論辯由此展開?;葑淤|(zhì)問“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是很難正面回答的,莊子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這樣的反問擺脫被動,暫時化解“危機”?;葑佑忠酝藶檫M,承認“我非子,固不知子矣”,進而又強調(diào)“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把莊子逼到了更為尷尬的境地。莊子只好偷換概念,在一個“安”字上做文章。“安”,既有“怎樣” “如何”的意思,也有“哪里”的意思?;葑拥谋疽馐菃柷f子如何知道“魚之樂”,卻被莊子故意理解為“在哪里知道”,于是莊子答以“我知之濠上也”,論辯至此戛然而止。
其實,就這段充滿機智的文字描寫而言,我們不必斤斤計較于邏輯的合理性和論辯的技巧,而可以從二人的思想、性格、氣質(zhì)差異上來看待這段對話?;葑邮敲?,好辯,對于事物更多是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tài)度,缺乏美學意義上的欣賞與關照,對于在自由活潑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愉悅的莊子自然也就缺乏理解與認同了。
另外,莊子的一些思想對我們理解他所說的“魚之樂”也不無啟發(fā)。莊子追求“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和萬物平等共生,與外界契合無間,認為魚“樂”,其實也就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與外化。莊子還推崇“自然”,反對“人為”,魚兒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這是符合莊子的理想的,由此,他斷定魚兒“樂”是理所當然的事了。
二、素養(yǎng)提升
通過反復誦讀,體會《莊子》的藝術特色。
在《北冥有魚》中,作者以雄奇的想象,塑造了鯤鵬的宏大形象。前三句話以頂真的形式聯(lián)結(jié)成一個整體,結(jié)構嚴密,讀來語氣連綿,音律流暢; “不知其幾千里也”反復出現(xiàn),極力渲染鯤鵬之碩大無比;僅僅“鵬之背”就“不知其幾千里也”,當它展開翅膀,那翅膀就像是“垂天之云”。其后又引用《齊諧》,使用了兩個極度夸大的數(shù)字——— “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展現(xiàn)了大鵬“徙于南冥”的磅礴氣勢。最后又以人之視天來想象鵬之視下,意境開闊邈遠。誦讀時要注意運用形象思維,想象莊子筆下雄奇瑰麗的浪漫景象。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主要由莊子與惠子的對話構成。二人反復辯難,最后幾近于說繞口令,而這正是故事的趣味所在。誦讀時要注意運用抽象思維,把握二人的論辯邏輯和其中的機智巧妙之處。
三、問題探究
1. 如何理解課文中的大鵬形象?
從《莊子·逍遙游》全篇來看,莊子是借大鵬的形象來闡釋道家“有待”“無待”(有所依憑和無所依憑)這一哲學命題的。一般認為,按照莊子的說法,大至“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的大鵬,小至“搶榆枋而止”的蜩和學鳩,都是有所依憑的,都沒能達到絕對自由的境界;也有人認為,大鵬就是絕對自由的象征。當然,從課文節(jié)選的這一段中,我們看不到這一點。事實上,兩千多年來,相比于莊子寄托于大鵬身上的深刻寓意,人們似乎更著迷于大鵬這個形象本身。單從課文的節(jié)選部分來看,大鵬這一形象至少具有以下特點:碩大無比,力大無窮,志存高遠,善借長風。當然,也可以從中解讀出其他特點,但都要以莊子為我們塑造的這個形象本身為依據(jù)。
2. 在莊子和惠子的辯論中,誰是勝者?
關于這一點,歷來爭論不休。歸結(jié)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看法:
(1)從故事本身來看,莊子占了上風。結(jié)尾處,在惠子巧妙地援引莊子的反駁建立起符合邏輯的推理后,莊子似乎應該無言以對而就此認輸了,可是他卻又返回爭論的起始,借偷換概念而避重就輕地將惠子的發(fā)難化解了。所謂偷換概念,指他把惠子說的“安知”,解釋成“怎樣知道”或“(在)哪里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卻是“怎么(能)知道”。此外,從故事講述者的角度出發(fā),莊子也是贏家,因為莊子“結(jié)辯”之后惠子沒有再說話,自然是認輸?shù)谋憩F(xiàn)。不過也應該看到,這個故事是莊子的后學記述的,莊子占上風也是理所當然——— 《莊子》中所載莊子與惠子辯論,幾乎都是以莊子獲勝而告終。
(2)跳出故事本身,從邏輯上看,惠子是勝者。前面說過,莊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爭論中得以維持自己最初的判斷,而這種做法顯然是有悖于邏輯判斷規(guī)則的,所以說,惠子才是勝者。
(3)從邏輯上看,莊子也有贏的機會,只是他沒找準方向,以至給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機?;葑幼畛醯陌l(fā)問是這樣的:“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這里暗含有這樣的判斷:惠子能夠知道莊子“非魚”。因此,莊子完全可以這樣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魚,我當然也可以知道魚快樂。